中国“君子”与英伦“绅士”之比较研究——基于语言文化视角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同“绅士”虽然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文化形式,但是其内涵和特点亦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二者的形成发展却规范了人们行为处事的方向和目标。探究这两种文化形式产生的根源,比较分析二者的差异性,突出它们在中英两大文化圈中的影响力,对当下文化价值的实现不无裨益。本文拟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君子”与“绅士”进行对比,从不同角度分析“君子”与“绅士”的异同点,一方面扩大视野,领略两种文化各自所散发出的魅力,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在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优势时,吸引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弥补本民族文化弱点,使本国文化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填补二者对比研究上的空白,以期能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加强对二者的深层次研究。
  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从总体上分析了该命题的相关背景、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从语言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君子”与“绅士”的内涵,分析二者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二者的相同点在于,不管是“君子”还是“绅士”,他们都是两国文化中的道德典范,是人们所推崇的完美人格;而不同点在于,“君子”是更偏向于精神层面上的完美,无法从表面上来进行判断,“绅士”则是更多的偏向于表面。第四部分从文学形象角度出发,分析二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特点及其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是当时社会所需要“高大上”的形象,起着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二者的差别体现得也非常明显;差别在于,“君子”形象往往有着实体人物的支撑,“绅士”形象则无法找出他所依托的具体人物。第五部分是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二者也存在异同,“绅士观”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更强的可行性。结语部分是总结二者在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和异同点,以及论文的不足。
其他文献
马修·阿诺德是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也是重要的诗人。与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比,阿诺德的诗作数量少,题材相对狭窄,但他的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信仰危机。国内关于阿诺德诗歌的研究主要承袭了吴宓的观点,认为阿诺德生性悲观且常以诗歌泄忧思。本文并未完全遵循这一套路,而是选取阿诺德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主题和文体两方面挖掘出阿诺德诗歌中的崇高及其积极意义。  本文首先对崇高的概念进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卡罗莱纳州的私生女》(Bastard out of Carolina)是桃乐西·艾莉森(Dorothy Allison)荣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艾莉森在小说中对于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真实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本研究旨在用身份理论剖析穷白人群体的边缘身份困境:格雷挣扎于两个阶级夹缝中的身份困境,以及作品中几位女性人物的附属身份困境,以此来探讨其成因以及所导致的消极
期刊
期刊
期刊
科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社会特征之一。这一思想上的冲突困扰着几乎所有的维多利亚人,这其中就有丁尼生。而丁尼生作品中蕴含最深厚的、最能代表19世纪中叶思想矛盾和信仰危机的,就是他用十几年功夫陆续写成的《悼念集》(In Memoriam, 1850)。《悼念集》在追悼其好友哈勒姆之余,深刻表达了他以及他所处时代的"信仰危机"——科学发展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首先结合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