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力居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对于政治主体的生活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对于国家制度的健全和治国理念的形成具有价值导向意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资源。正确使用权力有助于政治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中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反,滥用权力容易孳生腐败给社会稳定造成危害。 在当代中国,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他们权力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民主政治的良性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政策,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正确的权力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当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处于转型中的时候,完成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改变;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共治理的观念在政治生活中逐渐深入的时候,权力观发生了由全面强制型、单向型、全能型的权力观向服务型、双向型、有限型、“善治”型的重大变迁,同时,在权力观变迁大方向科学正确的前提下,现实政治运作中出现了权力观变迁的偏差。权力观的偏差给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了政治改革的进程,并给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局面。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采取分析、综合和比较等方法对当代权力观的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缜密地探究推理,具体内容包括: (1) 权力观的内涵界定及其变迁的理论概述。通过对权力和权力观的内涵与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权力观变迁理论的历史源流探寻,正确界定权力观的概念。 (2) 当代中国权力观变迁的偏差及其根源探讨。通过对当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