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后路手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共对1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施行了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男71例,女54例。年龄23-60岁,平均42岁。病程12h-14d。损伤部位:T 10 9例,T 11 15例,T 12 36例,L 1 36例,L 2 17例,L 3 12例。骨折按Denis分型:压缩型例40例,爆裂型78例,骨折脱位型6例,Chance1例。其中合并两个相邻椎体14例。神经功能按Frankle分级:A级15级,B级16例,C级18例,D级2例,E级3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63例,交通伤48例,压砸伤14例。其中合并其它系统脏器功能障碍18例。术前、后行CT检查对照的59例,MRI检查的25例,48例得到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测量脊柱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6°矫正到术后4.5°,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的36%(20%~65%)和75.5%(36%~86%),恢复到术后90.5%(88%~96%)和96%(95%~100%),经检验,三者统计学上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前术后有CT片对比的43例中椎管狭窄指数,由术前平均2.0,术后平均0~1。除3例全瘫病例术后无神经功能恢复外,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标准均有1.5级以上改善。本组48例获随访6~24个月,除2例高龄患者出现椎弓根松动,1例断钉,Cobb’s角度丢失>5°外,余无断棒、神经症状加重、椎管内感染等其它并发症。讨论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占脊柱骨折脱位的2/3~3/4,常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与生存质量。一旦发生骨折脱位,脊柱的稳定系统遭到破坏,此时,椎管减压,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已成为当今世界脊柱外科公认的目标。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自1986年后获得了飞速进展,脊柱三维理论得以建立。众多学者提出了理想的内固定器材应该在获得良好的复位后提供多平面的稳定。因经椎弓根钉―棒器械的内固定,能良好发挥轴向器械复位的生理力学作用,借助脊椎骨折的良好复位恢复椎体的高度和椎管的容积,恢复脊椎上、下连续性和椎间隙,并且具有三维固定的特征,固定比较牢固,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及推广。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