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佛教僧团研究——以释道安僧团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s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从传入中国到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和儒、道一起渗入到百姓苍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强大的中国文化是促成这一过程的外部压力,历代佛僧的艰辛付出则是其内部动因。十六国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经历了汉魏的初期传播后,佛教在华北大地上迅猛发展,突出表现为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发展。动荡不歇的十六国社会为佛教僧团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形成提供了土壤,佛门僧众的不懈努力和世俗社会的各方面支持推动僧团由萌芽期走向成型期。在各方面条件的作用下,大大小小、鳞次栉比的佛教僧团活跃在华北大地,从依靠方术获取支持,到弘道讲法,拥有大批信众,多种多样的供养方式支撑着他们的活动。在不断的摸索与发展过程中,各僧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制定出适合自身、适合中国的佛制规则。十六国时期,与世俗皇权政治的关系是佛教僧团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世俗政权对佛教僧团的扶植、利用、改造和监管是中国佛教僧团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因素。在与世俗政权的相互交往中,这一时期的佛教僧团总结出“依国主,立佛事”的弘法原则,确立了中国佛教僧团的发展方向。佛教僧团的僧众们在高僧大德的领导下译经、传教、游方问道,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佛教的发展呈现出由北而南的趋势。在众多僧团中,释道安僧团因其辗转多地的曲折发展经历和对中国佛教僧团乃至中国佛教的突出贡献脱颖而出,成为十六国时期佛教僧团的典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