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形态一体化视角下的航站楼建筑形态塑造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机场航站楼建设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机场航站楼是一个城市的门户形象,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以及时代的精神特征,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航站楼设计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航站楼功能的发挥以及人们的出行使用。当今国内机场航站楼设计的最大问题是建筑形态塑造与结构的脱离,一些机场航站楼生搬硬套国外枢纽机场航站楼结构形式,导致航站楼建筑形态趋同化,形成"二层皮"现象,并造成了不必要的巨大浪费。因此,实现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塑造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塑造一体化,欲解答此问题,须从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一体化相关概念入手,理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当今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塑造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实现两者一体化的必要性。基于一体化的动态关系,从航站楼发展的角度梳理结构与形态从自治与分化到同生共进“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在当代航站楼结构与形态一体化视角下,解析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组成要素,并从航站楼屋顶结构与形态、围护结构与外部立面、支撑结构与内部空间形态等多角度论证两者一体化的表现——首先,从结构的仿生、隐喻、衍化三个方面对屋顶形态塑造影响进行分析;其次,从支撑结构和内部空间的几何空间构筑进行讨论;最后,从围护结构表达与立面形态的表现进行论述。  运用理论分析与实例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以结构组成要素为媒介确定航站楼建筑形态;以结构表现提升航站楼形态塑造的建筑内涵;加强新结构技术在航站楼建筑塑造设计中的应用等实现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一体化的策略,最终有效促进航站楼结构与建筑形态塑造一体化,以期对我国航站楼建筑形态塑造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以当代甘宁青地区清真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案例调研基础上与江浙沪地区清真寺设计研究成果作对比,目的在于指明甘宁青地区清真寺设计活动现状以及当前的基本设计问题,以期发
往常对于城市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且多偏向于感性的描述和评论,而对于校园与城市街道的公共空间即论文提到的门前区较少涉及。本文试图从理性的、
学位
城市蔓延最早出现于美国,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城市蔓延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诸多消极作用,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我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是我国首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科技文化盛会,其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虽然这次世博会已经结束,但人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都赖以生存的天然能源,也是健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于人类是在太阳光下长期进化而来的,人具有天然的向光性。建筑的天然采光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健康、
学位
随着地域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性开发模式也日渐成熟。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脆弱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往往很难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国内关于历史文
雷姆·库哈斯是当今建筑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同时也是极富争议性的人物,不仅在于其建筑思想的超前性和先锋性,也在于其作品总是呈现一副不可思议的实验性姿态。库哈斯拥有自己
传统的体育馆座席设计主要是按照视线设计、平面设计和疏散设计的过程来进行的,其中包含着较多的手工计算和图形修改工作,效率低,不利于多方案比较和优化。为了实现体育馆座
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悠久,是农耕文明传承千年的印证,也是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明的最后退守地和美丽乡愁的源泉,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然而,就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