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对白粉病抗感性人工鉴定技术及生化机理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白粉病(OidiopsistauricaL.)是一种世界性辣椒病害。随着设施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危害日益严重,据报道该病可造成辣椒植株75%的叶子脱落,产量减少50%,因此已成为影响我国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对于辣椒白粉病抗病性研究目前还十分有限。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同时开展抗病育种工作,本文以对白粉病不同抗性的辣椒为材料,从辣椒白粉病人工鉴定方法、发病与植株的关系及品种抗病生化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病原菌初期侵染过程进行了观察: (1)建立了辣椒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在15片真叶期对辣椒进行叶面喷雾接种,接种浓度为104个孢子.mL-1,接种体为由5mmol.L-1的KH2PO4配制的菌悬液,接种后黑暗保湿24h,然后在白天23-27℃,夜间16-18℃,白天湿度60%-85%,夜间湿度为95%-100%的环境条件下,于接种后的第15d调查病情指数,病情指数的分级方法为0级:叶片无褪绿,没有可见菌落;1级:叶片少量失绿但未见菌落;3级:菌落面积少于感病叶片面积的25%;5级:菌落面积介于叶片面积的25%-50%之间;7级:菌落面积介于叶片面积的50%-75%之间;9级:菌落面积大于叶片面积的75%。病情指数计算方法为:病情指数=∑(每个级别叶片数×病级数)/(最高病级数×全部叶片)×100%。 (2)辣椒植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随着辣椒植株的生长,对白粉病的抗性逐渐降低。不同叶位的叶片对白粉病的抗性也不同,当辣椒20片真叶时,第6-10叶位的叶片上容易发病。 (3)确定了辣椒白粉菌的初期侵染过程:接种3小时后,分生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然后萌发芽管、芽管不断向前伸长、最后从叶背气孔侵入寄主植物内部。发现了白粉菌附着胞的结构和分生孢子两种芽管萌发方式。 (4)白粉病病原菌的侵染会引起辣椒体内PAL、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的活性上升,而且PAL、β-1,3-葡聚糖酶酶活性的增加与辣椒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密切的关系:在非亲合互作中,两种酶的活性变化量高于亲合互作中的变化量。同时叶片受白粉菌侵染后会引发植株系统抗病机制的反应,从而对相邻非接种叶片产生诱导抗性。 本研究的结果为今后白粉病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技术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茄果类蔬菜专业化生产和设施栽培的发展,由土传病害等因素引起的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尤其是黄萎病已成为限制茄子生产的主要因子。本试验以嫁接茄子抗病增产的研究为基础,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