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脚医生”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对农村不脱产的医疗卫生人员的称呼。1968年9月10日,《红旗》杂志发表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随后《人民日报》转载全文,由此揭开了“赤脚医生”产生与传播的序幕。报告发表后,上海市通过会议传达、新闻报道等形式,推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经验与做法;上海其他行业也学习赤脚医生的先进经验,同时各尽所能地配合赤脚医生的工作。中央向全国推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工作经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江镇公社的经验还一度走出国门,赤脚医生王桂珍在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赤脚医生工作。本文利用档案和口述史等史料,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同时聚焦于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制度化与经验推广的过程。研究发现,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这一正面典型的宣传,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一个类似的渐变过程:最初中央对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典型的树立,其意图是推动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到1970年代中期,江镇公社赤脚医生走向世界,对于其经验的宣传则侧重于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建设一支新型医疗卫生队伍的经验。江镇公社是新中国赤脚医生兴起与发展的一个缩影。1960至1980年代,国家在农村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主要选拔对象是贫下中农子女、觉悟高、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工作认真负责的青年。经过四到六个月的初训,赤脚医生就可以上岗为农民治病。赤脚医生在为农民宣传卫生知识、预防和治疗疾病、推行计划生育和新法接生、推广中医和中草药,以及管理合作医疗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突出政治、流于形式、医疗不规范等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尽管如此,赤脚医生仍为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带来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时至今日,赤脚医生的历史经验仍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