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予以评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采取姑息性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32例。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患者治疗方式及预后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通过回顾性分析PTCD、介入支架和探查引流三种治疗方式对晚期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恢复上的差异,对三种引流方式的疗效做出系统评价。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即(`x±s)形式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部分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3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20例(62.5%),女性12例(37.5%),年龄分布47-86岁,平均年龄68.48±8.96岁。各组的治疗及预后的差异如下:(1)32例患者治疗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布范围4-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33±0.68个月,1年生存率25%。15例行PTCD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37±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20%。介入支架组10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21±0.82个月,1年生存率为30%。探查引流术组7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42±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28.5%。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2)探查引流组治疗后住院时间与PTCD组、介入支架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而PTCD组、介入支架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574)。(3)三组治疗后TBIL、ALT、AL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探查引流组住院费用最多,介入支架组其次,PTCD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10%、42.8%。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三种引流方式都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并且安全可靠;2.引流方式优先选择PTCD或介入支架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