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大田干旱实验对22份黄秋葵种质结荚期的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初步选育出不同抗旱性的种质。然后利用选出的5个抗旱性不同的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大棚盆栽实试验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其在水分胁迫下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离体失水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发芽率、发芽势和种子萌发抗旱指数,探索其抗旱机理,筛选其抗旱鉴定指标,为黄秋葵种质的抗旱性鉴定和黄秋葵高产抗旱种质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如下:
(1)在大田中研究干旱胁迫对22份黄秋葵种质的生长指标和光合作用的变化,鉴定出黄秋葵种质的抗旱性,结果为:004-5的抗旱性最强,010-2、SLK-2和k1的抗旱力次之,B015的抗旱性最弱。
(2)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结荚期不同水分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5个黄秋葵种质的生理生化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下降;丙二醛、离体失水率、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而且抗旱性强的种质004-5的这些指标都始终优于抗旱性弱的B015。因此这些生理生化指标在确定种质抗旱方面可以作为参考。
(3)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对5份抗旱性不同的黄秋葵种质进行发芽试验,结果发现,在低浓度PEG时,不同黄秋葵种质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种子萌发胁迫指数保持较高,但随着PEG浓度升高,这3个指标开始受到伤害,但抗旱力强的004-5萌发受到伤害最小,抗旱性弱的B015受的伤害最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这3个指标作为黄秋葵种子抗旱性的坚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