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很多大学生在学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提高面对挫折和逆境时的抗压能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情。已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活动对心理韧性是否有影响,两者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水平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梁德清等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阳毅编制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对上海市4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SPSS 20.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体育活动等级与心理韧性的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支持和家人支持六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活动量总体情况欠佳,61.88%的学生处于小活动量;26.24%的学生处于中等活动量;11.88%的学生处于大活动量。体育活动量在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整体水平属中等偏上。在稳定性维度上,男生优于女生;在朋友支持维度上,女生优于男生。在自我效能和朋友支持维度上来自城市的学生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自我接纳、朋友支持和家人支持四个维度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3、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1至59分钟,每周活动频率在3至5次,参与中等活动量时心理韧性水平最高。心理韧性维度在体育活动等级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心理韧性总分随着活动等级的增加而提高。4、活动强度、活动时间、活动频率、活动量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其六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活动量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及自我接纳维度的相关性最高。5、心理韧性与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活动时间在自我效能、朋友支持维度的影响作用最大;活动频率在自我接纳、问题解决维度上影响作用最大;而在家人支持、稳定性维度上,活动强度的影响作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