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地区,间套作种植方式应用广泛,其中马铃薯/玉米间套作种植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研究其适宜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的空间配置、配套农艺措施及其高产高光效机理,是促进该套作系统持续增产增收的重要方向和手段。因此,本试验于2014年进行了适宜不同马铃薯收获机机型操作的间距试验,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模拟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应用,研究了马/玉行比、马铃薯窝距、马铃薯复合肥用量、间距、玉米密度等5因素对马铃薯植株光合性能以及群体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全生育期,马铃薯茎叶干物质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各因素不同水平下均在块茎膨大期达到峰值。行比、窝距、肥料对茎叶干物质积累影响极显著,间距以及玉米密度影响不显著;茎叶干物质量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加而降低,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差异不显著。2.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各因素不同水平下,LAI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但达到峰值的时期不尽一致。行比、窝距、施肥量以及间距对LAI影响极显著,玉米密度影响不显著;LAI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间距增加而减小;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著。行比、窝距、施肥量与间距对Chla+Chlb影响极显著,玉米密度影响不显著;Chla+Chlb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提高,随窝距、间距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间距72.5cm与77.5cm差异不显著;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在块茎膨大期差异不显著,淀粉积累期差异显著;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各处理Chla+Chlb下降。3.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光合参数的影响行比、施肥量以及间距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n、Gs、Tr和Ci,玉米密度影响不显著;Pn、Tr、Gs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Ci呈极显著负相关;Pn、Gs、Tr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间距的增加而增加,Ci变化规律相反;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Pn、Gs、Tr下降,Ci上升。4.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行比、窝距、施肥量以及间距显著或极显著影响Y(II)、ETR、qP和NPQ,玉米密度影响不显著;y(ii)、etr、q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npq呈极显著负相关;一定范围内,y(ii)、etr、qp随马铃薯行数、窝距、施肥量、间距的增加而增加,npq变化规律相反;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y(ii)、etr、qp下降,npq上升。5.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光合调控相关酶的影响rubp羧化酶活性受行比、间距以及肥料影响极显著,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间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行比4:2与4:3,间距67.5cm、72.5cm和77.5cm之间差异不显著;随马铃薯生育进程推进,各处理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受行比、窝距、肥料以及间距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窝距、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75kg/667m~2、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著;淀粉积累期较块茎膨大期各处理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提高。6.马铃薯产量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关系lai、叶绿素含量、pn、y(Ⅱ)、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与马铃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马铃薯植株光能吸收、转运、光合碳同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互动变化过程,该过程极大地影响马铃薯产量。7.不同农艺措施对马铃薯块茎品质和薯/玉套作群体产量的影响商品薯率受施肥量影响极显著,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75kg/667m~2、100kg/667m~2与125kg/667m~2之间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受行比、窝距、施肥量影响极显著,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大而降低,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差异不显著。块茎淀粉含量受行比、窝距、施肥量及间距影响极显著,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大而降低,随间距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著。马铃薯产量受行比、窝距、施肥量、间距影响显著或极显著,随马铃薯行数、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随窝距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随间距增加而降低,其中窝距22.5cm与25.5cm,施肥量100kg/667m~2与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与72.5cm之间差异不显著。所以有利于马铃薯高产的配置措施为马铃薯/玉米4:2行比+窝距22.5cm或25.5cm+肥料100kg/667m~2或125kg/667m~2+间距62.5cm、67.5cm或72.5cm,与处理10(a3b2c4d3b1)吻合,处理10下马铃薯密度为4269株/667m~2,马铃薯产量为2371.26kg/667m~2。玉米产量受玉米密度影响极显著,随玉米密度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以2800株/667m~2最佳,玉米产量在612.92kg/667m~2到671.51kg/667m~2之间。8.适宜不同马铃薯收获机机型的高产配置措施考虑产量与田间操作性,综合预试验与本试验结果,建议马铃薯手扶收获机(机身宽度≦100cm)可采用的配置为马铃薯/玉米4:2行比+窝距25.5cm+肥料(15-15-15三元复合肥)100kg/667m~2+间距62.5cm+玉米密度2800株/667m~2;拖拉机配套马铃薯收获机(拖拉机轮距≦120cm)可采用配置措施为马铃薯/玉米4:2行比+窝距25.5cm+肥料(15-15-15三元复合肥)100kg/667m~2+间距72.5cm+玉米密度2800株/66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