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族传统的现代创作萌芽——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解读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格里格(Edyard Grieg,1843-1907)是挪威著名的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9世纪中后期,西方音乐舞台上杰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Lyric Pieces,共十集,66首)创作技法的学习与研究,追寻探索格里格创作的思维脉络,总结其有别于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独特的作曲技法,同时也映衬出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发展的共同特征。 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是以音乐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37年间的创作生涯,反映出作曲家音乐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基本线索。从1865年起到1901年间,格里格陆续写下了具有浓郁挪威特色的钢琴抒情小品,包括作品12号、38号、43号、47号、54号、57号、62号、65号、68号、71号。纵观格里格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一方面有意抵制德国传统音乐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统治;另一方面坚持创作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把让挪威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作为毕生努力奋斗的事业。在这条创作的道路上,格里格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民间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他独特而新颖的音乐语言,进行了多种音乐创作技法的探索,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具有大胆的创新意识。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钢琴小品体裁的形成及发展,分为两节。“抒情小品”来源于浪漫主义潮流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浪漫主义在中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体裁之一。“音乐体裁”作为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反映了音乐创作和音乐以外其他因素之问的联系,并且反映了音乐创作的内部特点。所以在研究他的《钢琴抒情小品》之前,笔者认为先了解这一体裁的形成及逐步的发展过程是必要的。第二章为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中基于传统的整体创作技法的研究,主要从音乐材料的发展及创作手法进行阐述。第三章论述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创作中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法,是本文着墨最多的部分,分别从旋律特点、节奏、节拍特点、调式、调性特点、织体特点、和声特点五方面来进行阐述。在这五方面中,主要体现出格里格创作中的对传统技法的突破以及与挪威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手法。最后一章为本文的结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总结,第二部分是通过研究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分别从“传统的整体创作技法的研究”,以及“音乐基本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三个思维脉络:对传统的继承、与民族的融合及大胆的创新。并且通过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创作技法的研究,体现出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到20世纪现代音乐之间发展过渡中的新迹象,并预示现代音乐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网络暴力既指网络中通过语言再现的凶杀、抢劫、斗殴等场景,又指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对他人实施的有意的反复的侵犯性伤害。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体人群,结合家庭、学
巴陵戏是流行于湘、鄂、赣三省交汇的三十八个县市的地方大戏剧种,是岳阳市及周边地区优秀的戏曲艺术和民间艺术的遗存,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地方大戏剧种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信息经济时代悄然降临。在这个非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几乎所有的商业规则都在被改写,几近于零的生产成本、零库存、零延迟的递送,这些前所未见的现象相继
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种本土音乐在全球化,现代化日益发展的势态冲击下,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文化是环境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