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史中,明末清初实在是为数不多的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个人对政权力量的借助因为满、汉政权的更替而被附着上了史上最浓烈的道德价值色彩,政权力量对个人的挤压也因为清政权对劫掠和流刑的泛用而呈现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对生存空间的剥夺和限定现象。着眼于明末清初的这一历史背景,本论文兼用传统史料和阐释界限相对模糊的诗歌文献,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探寻了陈之遴和苗君稷一生的行为和心理轨迹,以期展现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与明清政权的关系、与中土和东北边疆生存空间的关系及其对东北边疆所产生的文化影响。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等四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定位、内容、意义、思路、观念和方法,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和检讨。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着眼于陈之遴的贰臣身份,考察了其仕宦行为与家族、明朝及南明政权的互动关系。这一考察是通过考证和辨析有关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地位、“杨嗣昌夺情”事件、陈祖苞案始末和陈之遴“鸩父”真相,以及陈之遴与黄道周等人的交游、与南明弘光政权及潞王的关系和降清始末等历史细节来实现的。第二章基于陈之遴的流人身份,以其仕清后的仕路起伏为着眼点考察了其仕宦行为与清朝政权的互动关系。本章我们探讨了陈之遴在清朝屡获超擢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政绩,分析了其与顺治朝重要党争案件的关系,厘清了治清史和清诗者常提及但并不详知的黄膘李三案始末、重议任珍案的性质、吴良辅案始末及顺治皇帝晚期的一些问题,梳理了顺治朝内监势力在中央权力分布图中的异军突起过程,发现了“南党”汉臣内部成员之间由于地位的频繁变动而导致的交结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微妙变化。第三章基于《浮云集》考察了贰臣流人陈之遴明清易代之际的心态变迁。通过对《浮云集》进行诗歌系年和文本细读,考察了其仕清前后和流放前后在交游、心态、政治伦理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行为和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固守。本章着重关注了陈之遴的三种生命体验:一是贰臣流人在辽东流徙生涯中心态的挣扎和调适,二是贰臣流人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悲,三是贰臣流人的仕路之悔。第四章以《焦冥集》为主要依据,考察了方外流人苗君稷的科考和流寓行为及心态变迁。其中涉及苗君稷的家世情况、崇德朝清兵对昌平的劫掠情况、科举未第与周延儒的关系、辽东流寓生活中对皇太极召仕的拒绝、对辽东交游对象的有限选择和区别对待以及流寓所造成的精神苦痛和焦虑等等。第五章在地域文化视野下审视了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着重考察了其流寓行为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其中包括贰臣和方外流人流寓地生态和心态的趋同和差异、贰臣和方外流人对清初东北的文学书写、清初东北地域文化的定位、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空间分布和特质、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在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中的位置,以及作为文化地理空间的清初东北在流人群体的影响下新的文化框架的形成和演进情况。结语部分总结了贰臣流人陈之遴和方外流人苗君稷的行为史和心态史,指出了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的特殊性及其对东北的文化意义。附录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陈之遴著述简考》,二是《陈之遴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