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恕自古就有,现今,随着宽恕的亲社会性以及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发明显,其愈加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亲睐。宽恕是指受冒犯者主动减少对冒犯者的消极情绪和行为(比如回避、报复动机),并增加积极情绪和行为(比如产生调解意愿,友好、和善的对待冒犯者)的动机变化过程。宽恕不仅能够带来人际之间的和谐,还益于社会。影响宽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及人际关系质量优劣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在探讨人际关系以及认知因素对宽恕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9岁以上的被试提出,并不能完全帮助人们理解人际关系、认知因素、与宽恕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对3-5岁儿童展开研究,进一步厘清人际关系、宽恕之间的关系。此外,根据宽恕过程模型发现,宽恕过程较为复杂,不能仅仅由人际关系来预测,而认知因素也极为重要,尤其受到冒犯的第一时间,受冒犯者对负性情绪的抑制过程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探讨,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与宽恕的执行功能调了模型,即,人际关系与宽恕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执行功能水平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三个子研究来探讨上述问题。正式研究之前进行预研究,以保证该实验能够顺利开展。研究一初步探索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对宽恕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随机选取217名学龄前儿童,将其随机分到好朋友组(114人)和陌生人组(103人),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与宽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岁组,F(1,56)=6.309,p=.015,ηp~2=.100;4 岁组,F(1,68)=9.593,p=.003,ηp~2=.124;5 岁组,F(1,83)=5.260,p=.024,ηp~2=.060]。研究二引入执行功能任务来考察执行功能是否可以增强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与宽恕之间的关系。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随机选取382名学龄前儿童,并随机分至真执行功能(实验)组(206人)和假执行功能(控制)组(176人),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在学龄前儿童的宽恕倾向上,人际关系和执行功能存在交互作用[3岁组,F(1,106)=6.641,p=.011,ηp~2=.036;4岁组,F(1,124)=5.419,p=.022,ηp~2=.042)显著,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操作执行功能的情境下,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与宽恕倾向的关系更显著(3岁组,F(1,1 06)=22.42,p<.001;4 岁组,F(1,124)=17.45,p<.001;5 岁组,F(1,135)=9.27,p=.003)。研究三探索不同类型的执行功能任务是否均能够对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对宽恕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随机选取332名学龄前儿童,将其随机分到情绪(实验)组(160人)和线条(控制组)(144人),结果显示:在学龄前儿童的宽恕倾向上,人际关系和执行功能类型存在交互作用[3 岁组,F(1,85)=5.194,p=.028,ηp~2=.058;4 岁组,F(1,89)=7.023,p=.010,ηp~2=.073;5 岁组,F(1,115)=5.581,p=.020,ηp~2=.046]。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以情绪作为训练图时,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与宽恕倾向的正相关更显著(3岁组,F(1,85)=9.848,p=.003;4 岁组,F(1,89)=20.209,p<.001;5 岁组,F(1,115)=10.661,p=.002)。本研究最终所得结论如下:(1)学龄前儿童能够从他们的角度理解宽恕,并且学龄前儿童人际关系与宽恕倾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在日月材料的实验条件下,3-4岁儿童人际关系对宽恕的影响,受到执行功能的调节,在进行执行功能的情况下,学龄前儿童在面临冒犯者是好朋友时的情境,往往有更高水平的宽恕倾向。但5岁组执行功能的调节作用不显著。(3)在情绪材料和线条材料的实验条件下,3个年龄组的执行功能的调节作用均显著,在进行情绪执行功能的情况下,学龄前儿童在面临冒犯者是好朋友时的情境,往往有更高水平的宽恕倾向。这些结果对学龄前儿童的人际关系积极引导,执行功能训练,尤其是情绪执行功能训练提供参考,以及对学龄前儿童宽恕的教育引导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