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气溶素抗血清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all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实验室分离、鉴定并保存的5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638、Ah640、 Ah563、Ah541和Ah465,并以A.hydrophila标准菌株ATCC7966作为对照,采用次抑菌浓度传代培养方法,分别人工诱导获得耐左氧氟沙星的A.hydrophila菌株,以此分析A.hydrophila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克隆一株A.hydrophila的气溶素基因ORF序列,原核表达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多克隆抗体,对异育银鲫腹腔注射免疫,探讨气溶素多克隆抗体的被动免疫效果,为鱼类疾病的防治丰富资料积累。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日本化学疗法学会制定的标准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除Ah465对左氧氟沙星为中等耐药菌外,其余5株A.hydrophila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在28℃条件下分别对5株A.hydrophila敏感菌株在含有左氧氟沙星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培养,72h为1代,共传9代,其MIC上升倍数为500~3906倍。对野生型A.hydrophila、标准菌株A.hydrophila ATCC7966和诱导得到的耐药菌株分别扩增GyrA和ParC,发现耐药菌株在GyrA的抗性决定区内存在突变(Ser-83→lle,Leu-92→Met),在抗性决定区外的50、116、165和168位点也存在突变,而ParC无突变。对耐药菌进行回复突变使其MIC下降,发现83、116和165位点与野生型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此三个位点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密切相关。通过外排泵机制的研究发现除Ah541外,其余诱导得到的耐药菌株的MIC下降2~4倍。耐左氧氟沙星菌株对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2.根据GenBank中致病性A.hydrophila气溶素(Aer)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以鱼源A.hydrophila分离株(Ah15)为模板扩增出Aer基因的ORF序列,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并以Aer为分子标记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国内菌株聚为一支,国外菌株聚为一支。通过pET-32a (+)载体构建Ah15株Aer基因的表达载体pET32a-1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显示与预期大小约72.2kD相吻合的融合蛋白带,且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浓缩后的包涵体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重组蛋白的抗血清,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兔抗血清可以识别嗜水气单胞菌的重组毒素,说明该基因的重组蛋白具有很好地免疫原性,可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3.异育银鲫(Carrassius auratus)经腹腔注射免疫接种多克隆抗体,并在24h后攻毒。免疫组的累计死亡率为40%,对照组的累计死亡率为87%,对照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免疫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为54.02%。免疫组与对照组存活鱼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均为1:32,说明免疫组的保护性由多克隆抗体的被动免疫产生,而非由A.hydrophila攻毒后产生抗体的差异性造成。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舟山群岛新区水产品加工产业的竞争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采用文献法、例证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总结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对舟山群岛新区水产品加工的现状,水产品加
本研究以增殖放流、水域牧场放养的主要经济鱼类鲢、鳙为研究对象,将池塘养殖的鲢、鳙放养到三峡库区水域牧场设置的原位网箱中生长,模拟鲢、鳙在三峡库区放流、放养后的天然
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aemia of Carp, SVC)是一种鲤科鱼类的急性、出血性的传染病,可引发多种鲤科鱼类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囊膜上具有G蛋白,是病
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最大的类群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复杂的生活史。而胚胎阶段作为甲壳动物重要的发育时期,其经历了一系列的基因发育调控和表达模式的变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