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自1981年出版后,倍受关注,并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3年,戴乃迭将其英译,于同年由中国文学杂志社熊猫丛书系列以A Small TownCalled Hibiscus为名出版。然而,译本出版后,并未获得广泛关注。但是对于《芙蓉镇》这样一部拥有独特的中国政治色彩和叙述语言的作品,无论是中文版本还是英文版本,都值得去研究。 受多元系统理论影响,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因素纳入翻译研究范畴,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以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以戴乃迭翻译的《芙蓉镇》为研究对象,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因素分析译者在文本翻译的选择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省略、改写、脚注等翻译策略的原因。 本研究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译文对原文前言和附录的改写,可能是由于译者受出版社的影响,以及译者为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而做出的改动;其次,译文对原文中出现有关中西不同政治体制,褒扬社会主义,贬损资本主义和中西方对台政策的不同等易产生冲突的内容进行了较多的删减和改动,以及对原文历史人物和特殊历史时期加脚注等,都可以从当时中西方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意识形态中寻求答案;再次,译文对原文习俗,方言以及对原文写作风格进行改写,可能是由于译者所持有的诗学观不同。这些改动有利于原语文本被西方读者接纳。翻译过程中的删改和改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操控论的角度得到解释,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翻译过程中的改写和删改现象大都是译者受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而做出的改动。此外,操控论不仅对《芙蓉镇》这一英译本的翻译过程有很好的解释,且能帮助我们指导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