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北疆,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东部与黑龙江省相依,西和西南部与蒙古国为邻。南部与兴安岭毗连,北和西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这里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民族众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被世人誉为“绿色净土”、“北国碧玉”。就在这片土地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曾掀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十多年时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在内的10多万知识青年到呼伦贝尔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下乡,到牧区插包和“走敖特尔”,到国营农牧场劳动锻炼。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一时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阐述这一运动发展过程,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历史作用。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呼伦贝尔地区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入手,以不同阶段知青运动发展状况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对知识青年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生产生活进行评析,从中总结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所产生的客观历史作用。本文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卫生状况。第二部分介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本文依据史实对“文化大革命”以前呼伦贝尔地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与走向高潮、下乡运动的继续与结束进行介绍分析,着重介绍“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走向高潮,在下乡地区生产、生活的基本状况以及推动当地教育、文艺卫生和体育活动开展。第三部分分析呼伦贝尔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客观作用。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一、知青传播的城市文明对农村牧区生活方式的影响。二、促动农牧区观念的变革,成为城乡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总之,本文写作的主旨即在于否定上山下乡运动但不应否定知青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不能否定知青忧国忧民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