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传统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为螺钉的内倾固定,这种方式存在一些缺陷。本研究通过对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固定(后简称内倾固定)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外倾固定(后简称外倾固定)相关参数进行影像解剖学测量并进行比较,探究外倾固定的固定方式可行性,并为这种新型固定方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通过我院影像科PACS系统,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行颈椎三维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排除寰枢关节先天发育异常、寰枢关节创伤、寰枢关节肿瘤、寰枢关节感染以及全身免疫性疾病等,共选取87例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内倾固定和外倾固定螺钉骨性通道钉道长度、钉道角度、螺钉尖端侧块高度、后弓入钉点处高度,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固定方式在影像解剖学测量上存在的差异。 结果:颈椎三维CT影像学资料总计87例,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后发现,内倾固定和外倾固定在钉道长度差别很小(P≥0.05)。相比内倾固定,外倾固定的螺钉尖端处寰椎侧块高度值更大(P<0.05),且寰椎后弓入钉处后弓高度值也更大(P<0.05)。 结论:外倾固定的固定方式在保证钉道长度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实现了螺钉尖端处寰椎侧块高度和寰椎后弓入钉处后弓高度明显高于传统内倾的固定方式,这意味着外倾固定降低了螺钉进入寰枕关节面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术者在寰椎后弓置钉的难度,手术难度和风险得到了相应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