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荟萃分析活性维生素D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蛋白尿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2.研究活性维生素D降低CKD患者轻中度蛋白尿的作用及疗效,并分析活性维生素D对血压(BP)、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钙(Ca)、血磷(P)、血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等的影响。3.研究活性维生素D和RAAS抑制剂是否具有协同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方法:1.采用电子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为从2000年1月至2019年6月,检索已公开发表的活性维生素D干预治疗蛋白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试验,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6年09月至2018年0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轻中度蛋白尿病入119例,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把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接受骨化三醇0.25μg/d联合缬沙坦80mg/d治疗,B组单独接受骨化三醇0.25μg/d治疗,C组单独接受缬沙坦80mg/d治疗,给药前检测患者的24小时尿总蛋白量(24hUTP)、尿蛋白/肌酐(TP/Cr-U)、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BP、Ca、P、25-(OH)D3、PTH、ALP等指标基线水平,然后每四周随访一次,随访过程中检测患者BP、24hUTP、TP/Cr-U等,随访24周后检测上述基线指标,如24hUTP、TP/Cr-U等,比较研究终点24hUTP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并用治疗前后24hUTP变化量除以基线测量值,计算24hUTP变化百分率,比较三组变化百分率的差异,并比较治疗前后BP、Ca、P、25-(OH)D3、PTH、ALP、hs-CRP等指标差异。结果:1.Meta分析: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52篇,最终纳入9篇文献,包括990例患者,其中接受活性维生素D联合常规治疗或单独活性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实验组)496例(50.10%),接受常规治疗或安慰剂等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94例(49.90%)。实验组经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蛋白尿低于对照组[Mean Difference(MD)=-0.52,95%CI(-0.74,-0.3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血肌酐(Sc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D=-23.63,95%CI(-35.06,-12.20),P<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1)治疗 24 周后,A 组 24hUTP 由 1.16±0.46 g 降为 0.72±0.42 g(P<0.05),B 组由 1.05±0.41 g 降为 0.77±0.35 g(P<0.05),C 组由 0.97±0.49 g 降为0.69±0.39 g(P<0.05)。(2)A组和B组之间24hUTP变化百分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A组和C组之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88),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3)A组和B组治疗前后Ca、P、ALP、25-(OH)D3、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Ca、P、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hs-CRP均有所下降,A组由1.46±0.63mg/L降为1.25±0.49mg/L(P<0.05),B 组由 1.44±0.43 mg/L 降为 1.26±0.34 mg/L(P<0.05),C组由 1.46±0.64 mg/L 降为 1.39±0.51 mg/L(P>0.05),其中 A 组和 B 组治疗前后 hs-CR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文Meta分析说明活性维生素D对CKD患者具有降低蛋白尿的作用,且可以改善肾功能。2.临床研究发现(1)活性维生素D对CKD患者具有降低轻中度蛋白尿的作用。(2)活性维生素D与ARB类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活性维生素D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更显著。(3)治疗前后患者血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活性维生素D降低蛋白尿的作用可能不依赖于血压、eGFR的改变。(4)治疗前后患者Ca、P、ALP、25-(OH)D3、PTH无明显差异,提示活性维生素D降低蛋白尿的同时,可能不影响患者正常的钙磷代谢。(5)活性维生素D能够降低hs-CRP,提示其有可能降低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