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理性与激情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建筑师来说,要完成一个成功的建筑形式,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建筑中结构的理解与诠释。随着我们社会中新技术的出现,建筑物的结构已经表现出新的含义。而正是随着对结构作用的基本概念越来越深的理解,现在结构技术的水平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激情源自于人类本身的创造力,是人类固有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无时不在探求人类本身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人类通过创造性地劳动,能够自发地同对象性的世界发生关系,表达其愿望和观念。这种探求表达在结构技术上,一方面,他不断地寻找结构本身的理性,寻求一种对客观事物真实性的描述,并将之发展成理论。另一方面,又将理论转换成某种模式,并且进一步运用到实践当中。   本文共分五章   第1章结构发展概述及建筑   本章阐述了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并且提出结构是有理性的,这个理性就是“科学”,结构的理性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西方及东方几千年的建筑形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但不限制建筑师的创造力,而是激励建筑师在创造建筑作品时,在崇尚科学地运用材料、运用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去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而结构的激情则来源于人类本身的创造力,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2章共生--传统的结构与建筑   本章阐述了传统的结构与建筑的关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发明和创造新的技术,并凭借技术去改造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不断控制和改变自然,技术也同样是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手段,它可以借助于某些元素来表达人的感情、信仰以及特定的心理意识状态等,从而体现出其对于美学或激情的诠释。   第3章分合--走向现代的结构与建筑   本章阐述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结构技术进步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工业革命促使建筑与结构专业的分离开始,到现代主义建筑中建筑与结构的结合;从后现代建筑中建筑与结构形式的脱离,到晚期现代主义将结构技术作为建筑表现的主要手段。   第4章结构技术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的新要求,我们向自然界学习生态化的结构,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以及其对形体形式构成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同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其生命体的构成始终贯彻着一条基本原则:用最少的材料和最合理的形式获得最完美的效果。   第5章结论   通过追溯由古代到现代的哲学思想,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之间的种种联系,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过程具有以下规律性:   一、结构的理性是其建筑创造与评价的重要部分;   二、结构的激情在人类的建筑创造中起着主导作用;   三、理性与激情的互动和交融贯穿人类建筑实践的始终;   四、生态化的建筑结构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结构发展的未来目标。   建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会合。”(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语)
其他文献
新农村建设,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假日制度共同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成长。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途径,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
随着大运河遗址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址走近了人们的视野,运河遗址的保护规划工作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然而,在部分地区,运河遗址出现在城市中心区或者城市建设
本文探讨了福建青水传统烤烟房建筑。研究方向为认识特点、分析原因及后续的改造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与建构。介绍烤烟房的工艺流程、建构方式和施工建造过程,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持城市的原有文化特质,体现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是城市居住社区在适应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的重要途径。  “铺境
我国的传统砖木建筑无论从现存数量上,还是历史影响上来讲,在同时期民居建筑中都是无与伦比的。传统砖木建筑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使用价值和
截至2005年末,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率为55.8%,而西部的城镇化率却不足35%,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仅为23%。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史来看,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到乡村的过渡部分--城乡结合部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在最具有发展活力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性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在这里短兵相接
20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先驱们率先将非绘画材料以拼贴的形式应用在绘画作品中,至此拼贴就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艺术史中。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它有着和其它传统绘画技法或传统绘画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滨水区城市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及武汉滨水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论文分为上、中、下篇三大部分。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阶层分化的加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日益引起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关注,保障住房及其空间组织既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核心,又成为保证城市空间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