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帖学向碑学转变的时期。在碑学运动中,有三个关键人物,即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阮元仅仅吹响了碑学的号角,康有为对碑学给予总结,而包世臣则是这场狂飙突进的碑学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实际可行性的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的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呢?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学术背景出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并从包世臣的个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广泛交游在“包派”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播媒介特别是印刷业的兴盛在碑学传播思想中的契机。通过以上分析,给予包世臣合理的历史定位。 文章第一部分首次提出“包派”的内涵。虽然康有为说“包慎伯之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杨守敬强调包世臣的《艺舟双楫》“风靡天下”。包世臣的好友何绍基也曾提到“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但是,由于包世臣的书法实际水平和书法理论之间存在偏差,人们往往忽略或误解了“包派”的存在与价值。文章通过史料记载与实际情况提出“包派”的定义——用笔以包世臣宣传“裹锋、铺毫”为主,取法以包世臣倡导的碑刻范本为对象,以邓石如为学习榜样的书法流派。 文章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包世臣碑学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或者既“包派”形成的学术背景,深入分析《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这个观点熊秉明先生的《中国古代书法体系》中提到过,但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本人就包世臣如何在其碑学论著中运用经世实学精神以及他的这种碑学理念贯穿的实际可操作性深入考察。也正因为包世臣提出了区别与以往帖学的可行性的碑学思想,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