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草地是北方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天然的生态屏障。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有暖干化的趋势,制约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明确内蒙古地区近50年来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和已经发生的变化特征,探索气候变化对草地生长的影响对将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开发和保护内蒙古草地资源、有效发挥其生态屏障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内蒙古地区历史气候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研究区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遥感数据分析了近十几年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栅格数据系统的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气候要素对草地生长的影响,探索了降水格局及其脉动特征对草地叶面积指数的持续影响,期望能够阐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生长对气候要素和降水脉动的响应特征和机理,为将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地可能发生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近50年来内蒙古地区在不断的变暖变干。1961-2012年间内蒙古地区呈显著增温趋势,增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增温速度的两倍。风速和日照时数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年降水量有轻微下降的趋势,湿润指数减少的趋势明显,表明近50年来研究区在不断的变暖变干。2月份研究区的平均温度增幅最大,最高、最低温度的增幅同样在2月份时达到最大值。2、研究区的参考作物蒸散对风速、温度、日照时数敏感系数为正值,对相对湿度敏感系数为负值,对温度的敏感系数最大,对日照时数的敏感性最低。温度和风速是影响研究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的重要的因素,由于研究区风速显著下降对参考作物蒸散的负贡献抵消了温度升高对参考作物蒸散增加的影响,使得研究区参考作物蒸散并无显著的增加或者降低的变化趋势。3、 气候增暖使研究区草地生育期有提前的趋势。叶面积指数大于0.5时的初始日和终日都存在着前移趋势:温带禾草杂草类草原、温带丛生禾草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草原叶面积指数大于0.5时的初始日减少趋势分别为为1.5d/10a、4.6d/10a、1.8d/10a,终日前移趋势分别为3.8d/10a、 2.6d/10a、2.7d/10a。同时,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的日期也相应提前。4、 草地叶面积指数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温带禾草杂草类草原的年降水量和生长季降水量大于其他两种类型草地,自然水分条件最好,草甸和草本沼泽类草原次之,温带丛生禾草草原最小。当月的降水量对生长季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三种草地类型最大叶面积指数与当月降水量相关系数均比与上一月降水量相关系数大。温带丛生禾草草原对上一月的降水量有较明显的响应。5、研究区降水脉动均以小降水事件为主,大降水事件频率较低,且年际间变化幅度很大,但大降水事件对研究区草原年降水量贡献率较大。从长时间序列来看,>10mm降水总量年际间变化均要明显大于<5mm降水总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不同水文年份在大降水事件上的差异是其降水总量和降水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6、温带禾草杂草类草原与草甸和草本沼泽草原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形成时前半个月的大降水事件对其影响较大。降水事件能够提高草地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促进草地的生长,温带丛生禾草草原最大叶面积指数增长率对8日降水量存在明显响应,大降水事件对后8天草地生长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