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坚持以毛泽东农村考察方法:以典型性为取样标准、以坚持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经济状况地位为基础,借用访谈的方式搜集贯头山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一些心理感受和生存状态变化的看法;同时,在论文研究中,对贯头山村民在真实的日常情景中的日常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贯头山村失地农民的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笔者以典型性为取样标准,选取新世纪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迁安市贯头山村,给该地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做了一个案例分析。首先,笔者严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贯头山村的地理状况、土地、村里人口情况作简单介绍,交代了贯头山村的基本情况。接着对贯头山村的失地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出由于首钢矿业在迁安发展多年使得迁安成为钢铁重镇的历史原因,国家大环境和当地政府政策推动及当地村民态度上支持成为多家企业成功入驻的现实原因。同时,以津安钢铁有限公司、河北唐安酿酒有限公司和退耕还林为具体事例窥探出贯头山村的失地过程。笔者按照毛泽东农村考察方法:以经济状况地位为基础,对贯头山村基本情况以及失地过程分析、梳理,得出结论:失地对失地农民生存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失地农民收入水平发生了变化:由失地前一年收入10000元左右到失地入厂成为工人后月收入10000多元,再到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后,钢铁企业破产每月收入只有550元。二、失地农民居住条件发上了变化:由失地前的6米跨度的三间格局的房子到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和四室一厅的十米跨度带下房的房子。三、失地农民交通工具发上了变化:由失地前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到四轮的小轿车。四、失地农民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事农业的人数大幅度减少,而从事专门职业人数大幅度增加。五、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发生了变化,由失地前大五里乡医疗水平比较低到失地建厂后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养老保障由之前依靠土地到后来失地又失业无保障。六、失地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失地农民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失地农民婚姻观念更趋向金钱化。七、失地农民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以不同年龄段村民幸福感和安全感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过程中失地农民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钢铁产业入住后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身体健康问题、失地农民失地过程中存在补偿权益受损问题、失地农民面临钢铁企业萎缩导致的失业问题和村失地农民面临的再就业等问题。通过对贯头山村失地农民生存现状的描述可以看到,一个小村庄的发展变化映射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大环境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使2000年前后迁安钢铁企业遍地开花到2015年前后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政策使各大钢铁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影响到贯头山村从一个传统意义上小村庄发展成一个现代化意义上村庄再到现在又致力于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