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手术系统应用于进展期远端胃癌的临床资料,评价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进展期远端胃癌治疗上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器人或腹腔镜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筛选出的273例实施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病例,其中146例行机器人手术,127例行腹腔镜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手术组(RG组)和腹腔镜手术组(LG组)。收集并比较两个手术组病人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用于评价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等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27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或死亡病例。机器人手术组完成全腹腔内吻合53例(36.3%),腹腔镜手术组为19例(15.0%)。RG组较LG组手术组手术时间更长[(191.6±35.6)min vs.(181.9±38.7)min,P=0.032],但术中失血量较少[(118.6±37.7)ml vs.(134.2±48.9)ml,P=0.003],手术切口长度短[(6.1±1.4)cm vs.(6.6±1.7)cm,P=0.013],术后24小时疼痛分级较轻(c2=9.904,P=0.042),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早[(1.4±0.5)d vs.(1.7±0.6)d,P=0.002],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更早[(8.0±2.5)d vs.(8.7±1.8)d,P=0.010],术后住院天数更短[(8.8±3.5)d vs.(9.6±1.9)d,P=0.016],淋巴结检出数目更多[(32.7±6.9)枚vs.(28.2±7.1)枚,P<0.05]。机器人手术组(RG组)和腹腔镜手术组(LG组)在消化道重建方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患者首次进流质时间、术后胃管拔除的时间、肿瘤最大径、肿瘤近端和远端切缘距离、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术后病理证实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阳性的例数以及术后患者TNM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手术组(RG组)术后共出现并发症16例(11.0%),腹腔镜手术组(LG组)术后共出现并发症18例(14.2%)。RG组与LG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两组病人手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1-27)个月,随访期间,机器人手术组(RG组)共失访7人(4.8%),腹腔镜手术组(LG组)共失访9人(7.1%)。RG组共有14例(9.6%)出现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期共有9例死亡(6.2%)。LG组共有16(12.6%)例出现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期共有11(8.7%)例死亡。在无瘤生存的比较上RG组和L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总体生存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研究结论:将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进展期远端胃癌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相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胃癌手术的术中出血较少,淋巴结清扫数多,术后恢复情况更好,其精细而灵活的操作器械使得复杂的全腔镜手术更易完成操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