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铿及其作品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铿是梁陈间著名的诗人,五言律诗先驱者之一,是中古诗歌从永明体向唐代近体诗过渡进程中的重要作家,于唐人和唐诗颇有影响。杜甫屡称之,有“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颇学阴何苦用心”之语。他“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其山水诗在当时主要以轻艳、淫靡的宫体诗为主的诗坛中,别具清新的风格,诗名更与何逊并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关于阴铿本人的史料匮乏,及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目前学界对阴铿及其作品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的薄弱环节。本文拟以阴铿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四部分,略作探讨。第一部分:阴铿的生平、故里及家世等考辩分别对阴铿的生平、故里及家世等进行史料上的真伪考辩。重点是对其家世出身进行重新的认识,尝试以阴铿的“起身官”作为切入点,结合梁朝时具体的官职制度,辩驳了学界一直认为的阴铿“出身寒庶”的看法。认为阴氏固然不能与琅邪王氏这样的一流高门士族相提并论,但将其归类为一般的士族子弟,还是言之成理的,并由此重新推导出他的出生之年。第二部分:阴铿诗歌的内容归类根据阴铿诗歌的题材内容分为五类:纪行抒怀诗、叙别送行诗、登游闲逸诗、闺怨诗和咏物诗。通过对各类诗歌代表作的阐述,加深对其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第三部分:阴铿诗的艺术特点前人对阴铿诗歌在格律上所取得的成就已多有论述,本文将阴铿诗的艺术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清省,善于用典。认为在审美趣味上,阴铿诗歌的“清”,不同于谢眺的“清阴”、何逊的“清巧”,而是“清”中带“壮”,带“丽”;在语言风格上,阴铿诗有省净简洁的特点。并且用典不在于“滥”,在于“善”。二、炼字雕饰,讲究对偶。阴铿诗注重字句的雕琢,形式接近完美的诗句给阴铿诗格带来了流畅清新之感,颇有神采。三、情景交融,意境完整。阴铿笔下的景多数已化为主观之景,情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了“妙合无限”的境界;他在推敲字句的同时,还注意到了诗歌的意境的完整性,避免了因为局部字句的雕琢所导致的全篇的拉杂散漫。第四部分:阴铿诗在当时及其后的影响。阐述了阴铿诗对当时诗人张正见,其后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关于阴铿本人的史学研究上,史料中的记载有附会成分,学界关于其故里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重点是阴铿家世并非“出身寒微”,而属一般士族,这使他的诗歌风格比与之同名并称又出身卑苦的何逊更健朗、更有骨力。二、阴铿诗歌的内容以纪行抒怀、叙别送行、登游闲逸、闺怨和咏物类诗歌为主,题材并不算广泛,但与当时文坛热衷于艳情诗,热衷于以女性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现状相比,阴铿的诗歌又显得卓尔不群。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作品中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它提醒我们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性情”的。三、阴铿诗歌的艺术特点。除了在声律上的成就外,它还有风格清省,善于用典;精于琢句,讲究对偶;情景交融,意境完整等的艺术特点。他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诗人张正见、后世的杜甫、李白等人。
其他文献
乐山“彝族刺绣”是彝族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它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和特有的民族装饰风格,立于各民族刺绣艺术之林,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
情境的价值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
数字化控制以控制简单、灵活,输出性能更稳定,可以实现模拟控制所不能达到的控制等诸多优势成为电源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介绍了一种以车载高频链逆变电源为模型,基于PIC
1300℃左右LaB6是一种在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的优秀的热电子发射阴极材料,本文在原位、无氧的实验系统下,采用氢直流电弧法制备La、LaH2纳米粉末,再用放电等离子技术(SPS)制备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对比研究了新型耐蚀钢筋(00Cr10MoV)和普通低碳钢筋(20MnSiV)在混凝土模拟液中的自钝化、碳化以及碳化与氯盐耦合作用下的电化学行为,并利用扫描电镜
设计标段全长11KM,讫止桩号为K40+000-K51+000。路基宽度为27M,路面设计行车道宽度为2×3.75m、中央分割带(含内侧路缘带)宽为3.0m,硬路肩(含外侧路缘带)宽为4.5m。该合同段
诱惑侦查是适应新的现实情况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侦查方式,在犯罪日趋复杂化、智能化、隐蔽化的今天,诱惑侦查的运用在特殊类型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维护了社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纳税筹划方法应随税法的变动而调整。在新会计准则及新税法下,企业如何较好地利用税收政策以及税收杠杆降低税负,为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是并购方企业需
为什么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对其他改革中经济的含义林毅夫,蔡昉,李周一、引言将一个中央计划经济转化为分散的市场经济,经济学家通常推荐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创世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