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头穴丛刺、康复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病人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求一种更有效、综合的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析因分析研究设计方案,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着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A、B、C、D、E、F、G、H等8组每组各5例。8组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包括早期护理均采用床上抗痉挛良肢体位,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消除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抗感染,维持水、酸碱平衡,改善脑循环等。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8组脑梗死患者按着3个因素(头穴丛刺、康复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和2个水平(治疗1个月和2个月)不同的组合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各种量表评定8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果(1)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下肢)症状、下肢运动功能、ADL及行走能力上,头针、康复、功能性电刺激不同治疗时间,治疗的效果不同,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下肢)症状及下肢运动功能上,头针与康复、头针与电刺激、电刺激与康复存在二级交互作用(P<0.05)。(3)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ADL及行走能力上,头针与康复、电刺激与康复存在二级交互作用(P<0.05),头针与电刺激无二级交互作用(P>0.05)。(4)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下肢)症状、下肢运动功能、ADL及行走能力上,头针、康复、电刺激三者存在三级交互作用(P<0.05)。结论(1)单纯功能性电刺激、单纯康复技术、单纯头穴丛刺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下肢运动功能、ADL以及行走功能。(2)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积症状(下肢)、下肢运动功能上,电刺激与康复、电刺激与头针、头针与康复存在着交互作用。(3)在改善脑梗死患者ADL以及行走功能上电刺激与康复、头针与康复存在着交互作用。(4)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积症状(下肢)、下肢运动功能、ADL以及行走功能上,电刺激、头针和康复三者也存在着交互作用。(5)头针2个月、康复2个月、功能性电刺激2个月结合治疗效果最佳,是本实验治疗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