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一提到食品安全总能揪起百姓和政府的神经。卖方在食品质量方面所具有的信息优势,成为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不少媒体和学者都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理论。其中比较主要的观点之一是要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管,转变政府职能进而提升或者重塑消费者对于我国食品质量的信心,从而促使厂商自主地完成食品质量的监督工作。本文分析了以上理论并结合食品安全具有的信任品特征,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试图分析由于政府主导的外部监管的加强以及消费者信心的加强是否可以如期促进食品厂商有激励充分显示自己产品的质量信号。在一个食品的两阶段重复购买模型中本文假设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概率为正,结合这一假设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决定价格和质量信号显示策略已得到最大化的利润,在分析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我们求得了分离均衡以及混同均衡。可以得出结论:在食品安全的信息纷繁复杂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下,提高某一特定消费群的收入水平,或者在这一消费群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准的情况下增强一定程度的外部监管,将给予厂商一个比较强的显示产品质量信息的激励,从而促进自我监管的加强;但是如果这一监管力度过于温和则起不到激励厂商的作用。这种特定的消费群在本文模型中分为高端消费群和低端消费群。当高端消费群所占比重较低,低端占比较大时当低端群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如能大幅度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就可以给厂商一个激励促进其显示食品质量信息;同样的如果这个信心的提升幅度比较温和同样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高端人群所占比例大于低端人群,那么即使消费者信心大幅度的提高也不能够改变食品安全的现状。因此“大力加强食品外部监管”这一建议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当怎样操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并简单阐述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介绍了体验品重复购买模型和专家服务型信任品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是模型分析,建立了一个两期的并由两类消费者和两类厂商参与博弈的信任品模型,之后求解了模型的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第四部分给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