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病毒性肝炎能够引起雏鸭大规模死亡,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了引起鸭生长发育缓慢的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运用鸭病毒性肝炎分离毒株与鸭细小病毒分离毒株试制了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开展了疫苗安全性评价,为该两种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了解鸭病毒性肝炎在我国鸭群中的流行和发病情况,通过临床诊断、病毒分离、PCR等方法对2017年10月2018年11月从全国收集的20份疑似病料进行检测,结果为20份疑似病料中有鸭肝炎病毒1型(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阳性病料11份,鸭肝炎病毒3型(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3,DHV-3)阳性病料2份,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雏鸭,1030日龄鸭也有发生。将阳性病料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传代5代,获得3株DHV-1分离毒株YN株、LY株、SG株,并测定其中YN株的ELD50为10-3.75/0.1 mL。对3株分离毒株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将3株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其他20株DHV-1参考毒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N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2%97.7%,SG株与参考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2.1%97.6%,LY株与参考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2.7%98%,3株均与DHV-1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YN株与LY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3%,YN株与SG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SG株与LY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YN株与SG株亲缘关系最近,属一类分支。用YN株感染1日龄雏鸭进行动物回归实验,可复制出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病死鸭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可见肝脏充血发黄肿胀,肾脏充血,结果表明从鸭病毒性肝炎自然病例分离到的DHV-1与鸭病毒性肝炎有关。扩繁实验室保存的鸭细小病毒SD株,测定其EID50为10-3.5/0.1 mL,将鸭肝炎病毒YN株与鸭细小病毒SD株过滤除菌后取等量病毒液混匀,经甲醛灭活之后加白油、司班-80等佐剂初步制备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该疫苗的剂型、稳定性、黏度、安全性等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疫苗的剂型为油包水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黏度符合标准,且无菌检验和安全性检验均合格,注射动物体内无不良反应。本研究为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资源,同时,也为如何防控鸭细小病毒病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