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农场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它以家庭为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经营更规模、生产更专业、协作更广泛,融资是其投资的重要方式,具体有金融机构融资(包括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包括亲友借款和高利贷)。农场主由于主客观因素在融资上选择不同,相应的影响系数也会有区别。潜类别模型的系数不是恒定的,将农场主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分析选择不同融资渠道的行为时的概率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以及潜类别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影响融资渠道的因素,同时分为偏好金融机构融资和民间融资两类分析农场主的融资偏好,并以此给予政策和建议,使家庭农场的资金得到支持,实现陕西家庭农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的步骤分为三步。首先,完成理论层面的研究,通过调研收集信息,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初步分析陕西省家庭农场的融资现状,包括农场主个人信息、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及融资意愿等几个方面。其次,进行模型的理论分析,从调研数据中确定解释变量,进行潜类别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出与陕西省家庭农场融资渠道选择有关的因素以及影响不同类别农场主的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政府与银行角度和家庭农场主角度针对融资渠道的选择提供对策和建议。由分析可知,六成以上的家庭农场进行了融资,融资渠道主要有农村信用社贷款、商业银行贷款、高利贷和亲友借款四种,前两者属于金融机构贷款、后两者属于民间借贷,信用社是主要融资渠道。文化程度、家庭规模与到金融机构距离的系数为负,而年龄及担保品的系数均为正,显著性较好。民间融资型和机构融资型的农场主对融资渠道的偏好存在差异;民间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经历、年均收入;机构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经营面积、经营时间、投资总额、年均收入、担保品。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两个类别意愿的影响有较大差距,对边际意愿影响最强烈的是性别、劳动力比重、担保品;对民间型的意愿贡献最大的是劳动力比重、年均收入、年均成本;而对机构型的意愿贡献最多的是劳动力比重、经营面积、投资总额、担保品。鉴于此,政府应完善补贴机制,提高农场主知识储备,持续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宣传及回访工作;金融机构应完善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推出定向贷款;农场主应注重学习知识技能,扩宽信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