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生态学》作为一门以探索舞蹈和生态环境互相关系的新兴学科。将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当作标志,在这一限定的空间范围内特定的人群以其自身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共同作用于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舞蹈文化。分析这一地域的特色舞蹈文化,必然无法绕过其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本论文按照《舞蹈生态学》中提出的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爬梳,揭橥山西民间舞蹈“舞畴”形成的原因。舞畴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于《舞蹈生态学》中,而在此之前,人们更为熟知和使用的叫法是“动律”。动律(1)意为在一个舞蹈组合中,以舞者的主题元素动作为显要动作,并点缀有配合性的肢体动作从而形成相应动作组合。但相较于动律,舞畴的解释则更加细致与完备。舞畴(2)指的是从视觉上能够直接看到的拥有相同内在舞意的一系列外在形态相似的舞动。它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动作由年龄各异或性别不同的人跳,只要大家的动作在一定的模糊度范围内,认为都是相同的动作,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某一个”。同时,舞蹈是源于人们除舞蹈以外,任意的表达方式都难以表现其内心情感和自觉意识时形成的一种肢体语言。所以,在外在形态的基础上联结内在舞意,两者共同构成的“舞畴”概念是舞蹈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山西以其千年之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成为了哺育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的伊甸园,是舞蹈艺术的摇篮和祖先。在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中提取出其共同点再精炼为舞畴:前挺后撅舞畴、提胯脚舞畴,脚颠膝颤舞畴。本文将“解剖”这些舞畴,试图通过对这些舞畴的形态分析,总结其动作特征,进而探寻其根源,探索山西民间舞蹈舞畴是在哪些生态因子的影响下以及如何在这些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形成的,析其然并解其所以然。一为山西民间舞考证作从舞畴特征入手研究的尝试,二为山西民间舞源流的研究提供某些参考。以便使更多投身于山西民间舞学习与研究的舞人对舞蹈的追求不啻停留在基本的外现形态上,更重要的是能大彻大悟于山西民间舞蹈的“根”,本文将从这些山西民间舞蹈中提炼出的不同舞畴作为发展山西多维舞种的优质基因保存并保护,提要钩玄的传承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