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首先对白体的产生时间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作为诗歌的白体,产生于中唐;作为诗歌流派的白体,它的形成时间也应该在贞元、元和之间,而不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说的宋初,由此引起对白体概念的界定、与白体相近概念的辨析、白体诗派的形成条件的考察以及诗派形成过程的概述。主要观点是:白体作为新的诗歌风格,它的最重要的新变在于,诗歌主题偏离了“诗言志”传统。白体诗人一方面重视诗歌针砭时弊的功能,高举“美刺”大旗,创作出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要求诗作“风情宛然”,突出诗歌“缘情”的特质,重视诗歌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主张诗歌“吟咏性情”、甚至“咏性不咏情”,“感伤诗”、“闲适诗”更具特色。与题材内容密切相关,白体创造了最适合表现主题的艺术形式,表现为明白晓畅,顺熟流易。在概述了白体诗派在中晚唐、五代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后,文章重点论述了宋初白体诗人的创作,认为由五代入宋的诗人主要学习、继承白居易的“吟咏性情”,内容单薄,诗风平易;后起白体诗人以田锡张咏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白居易后期的“放达”,而代之以表现自己的“纵横”之志,恢复了“诗言志”传统,从而成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