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扎稳步的推进,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蓝图变成现实,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其中,究竟采取何种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焦点。川西北藏族牧区位于四川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四川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重要的草食畜牧业基地。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提出新形势下适合该区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比较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评价川西北牧区已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结合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实际,提出新形势下适合川西北藏族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并对模式的内涵、适用范围和可行性进行系统的论述,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设路径。主要研究结论为:(1)新农村建设模式是指能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施的、以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农村居民从事生产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典型的具体方案。受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模式,而应该具有多样性。(2)根据川西北牧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内部差异,结合相关理论,从如何居住和如何生产的角度出发,本研究提出了单户散居—家庭牧场模式、联户定居—联户牧场模式、小区聚居—合作经营模式、城镇聚居—牧工商综合发展模式等4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些模式综合考虑了牧民的不同意愿、当前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可为牧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3)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金融服务、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城镇、引导牧民向市场经济发展、鼓励牧民参与合作经营、注重教育和培训等建设路径,促进牧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