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藏族格言诗英译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格言诗是中国少数民族——藏族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格言诗兼有诗歌和格言的双重元素和特点。形式上,格言诗是四行一段的民歌体,前两句比喻,后两句指实;内容上通过自然现象,民间宗教故事,格言警句来阐释宗教思想,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等。藏族格言诗从最初萌芽到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历经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可以追溯到唐朝松赞干布时期。这种文学形式涉及了西藏的社会哲学,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宗教意识,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是西藏社会的缩影,也是藏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藏族格言诗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和生活智慧。被人们所熟知的格言诗都是在12世纪到16世纪由杰出的藏传佛教的领袖和著名学者创作完成的,他们分别是西藏第一班智达——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佛界明哲班钦·索南扎巴(1478或1481-1556或1554),孔唐·丹白准美(1762-1823)等。他们所著的《萨迦格言》,《格丹格言》和《水树格言》是藏族格言诗的杰出代表作。英译少数民族的经典著作是传播中华文学和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目前国内外对藏族格言诗的英译不是很多,现存的流行的英译本只有四个版本,而且有的只是对一部格言诗的英译,包括出版于19世纪50年代的匈牙利人亚历山大·乔玛·科罗西的译本,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的藏族人塔尔库的译本,美国人达文波特出版于2000年的译本和中国学者李正栓教授出版于2013年的译本。本论文旨在应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来分析研究翻译藏族格言诗目的不同,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这也正是这些不同译本同时存在的原因。论文分三部分对以上学术问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不同的译者翻译藏族格言诗的目的,在文化交流,文学交流,语言提升和意识形态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对各译本影响决定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行阐释,包括预期翻译目的,预期读者和翻译者本人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引用译本中大量丰富的格言诗例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翻译目的下,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也不同,涉及到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翻译技巧“泛化”和“变通”等等。
其他文献
为实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烟叶自动分级,需对褶皱烟叶进行单张铺平。本文用滚刷式烟叶铺平装置,对影响烟叶铺平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分析了滚刷轴半径、刷毛长度、刷毛材
针对传统果蔬干燥方法干燥周期长、易受天气因素影响以及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生产成本高等情况,设计一种基于Cortex-M3嵌入式平台及无线Zigbee网络的太阳能集热果蔬干燥设备控制
选择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衡量指标,结合丘陵山区现实条件和农机发展情况,研究影响丘陵山区农机总动力的主要因素。以消费理论为框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20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原文选自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尼尔·艾亚尔(Nir Eyal)和产品搜索网站(Product Hunt)创始人瑞安·胡佛(Ryan Hoover)所著的《上瘾:如何打造习惯形成
本文为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此次翻译项目的翻译原文选自《殖民美国指南》(A Companion to Colonial America,下文仅保留中文),作者是有名的历史专家丹尼尔·维克斯(Daniel 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