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汇改”时期人民币汇率长短期的决定研究——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ann85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中国央行正式提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规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动幅度,初次踏上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之路。在接下来的“后汇改”时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汇率波动加剧,由持续升值转为贬值。自2005年7月至2014年的9年多时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显著升值趋势,累计升值达29.09%,但自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结束升值态势,转而开始贬值,从6.11跌至6.45,曾一度跌至2011年年初的汇率水平,贬值幅度5.6%1。  在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及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形势难见好转,国内经济增长整体低迷的复杂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将呈现出何种崭新的特点?其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准确判断汇率波动的决定因素并且合理预测汇率未来趋势?中国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将走向何处?本文将重点探讨上述问题。  在对汇率决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情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回顾了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演变及变动趋势,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综合考虑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及市场预期等多视角因素,依据不同因素对汇率的作用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和短期两大类型;紧接着从理论上探讨这些因素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机制并初步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汇率波动的关系;然后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实证考察两大类型因素对汇率的作用效果和影响程度,同时判断不同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具体由何种因素主导;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预测汇率的长短期走势,同时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提供建议。  本文的实证结论主要包括:8个长期因素中,经济开放度、外汇储备、货币供给、政府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率及贸易条件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变量正向冲击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是经济开放度、外汇储备、经济增长率等,造成汇率贬值的是贸易条件等,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5个短期因素中,市场预期、通货膨胀率及国际利差对汇率波动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引起汇率升值反应,造成汇率贬值反应的是市场预期,国际利差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利用不同区制的时间阶段分布图、区制间转换脉冲响应效果图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图对汇率变动的具体决定因素进行判断可知,汇率升值或贬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结合实证结果,本文认为,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仍趋向贬值,主因目前市场上的贬值预期仍重,加之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仍在低位徘徊,汇率的贬值压力仍将释放;但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不会形成持续贬值预期,一是由于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仍足够雄厚,国际收支稳健;二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速仍高,韧性尚好,二者是影响汇率长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应当减小央行干预力度,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摒弃汇率窄幅波动,适应灵活的双向浮动;参考一篮子货币,更加关注人民币汇率指数;同时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
其他文献
氧气转炉是炼钢生产的主要方式,净化回收转炉煤气对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转炉仍采用OG法回收转炉煤气的现状,提出将湿式电除尘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香港和大陆两地上市,A股和H股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为讨论热点。人们根据大陆和香港两地市场属于分割市场提出了诸多建议,但以往文献对两个市场联动关系的变化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了严重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商业银行对经济运行情况和借款者的还款能力过度自信,降低贷款条件,在追逐利益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风险。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