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多元。其发达的消费文化和闲适文化,使明代具备了使人们将郊游和旅行作为个人生活方式一部分的经济条件。旅游是明代的一种社会风气,从士人到百姓,男女老幼都是这一活动的热衷参与者。独特的历史环境为黄山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明代,黄山有着独特的旅游吸引力。首先,它拥有绝美而独特的自然风光,黄山正当胜境,山水幽遐,满目奇胜。它不仅具有华山的险峻奇伟,更体现了江南山水的秀丽细腻。其次,它是孕育仙风道骨之地,是炼丹修仙之所。在明代人的眼中,黄山是一座既在现实中可以接近,又幻美如桃花源的世外仙境。而远古仙人的行迹隐现于云雾之中,或可探寻。更值得一提的是,黄山这样的世外之地,还是清净修佛的好去处。黄山在明代经历了一个由卧游仙山到旅游名山的转变。明初时,黄山还是一座传说中的道家仙山,游人的游览承袭前代,是徘徊山脚的清幽之旅。明中期以后,黄山游人日渐增多。随着游路的兴盛,还出现了白榆社和前天都诗社这样举社共游黄山的盛况。万历以后,随着山路的开辟和修缮,自然景观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观景地被开发出来。人们有机会开展更具挑战意味的探奇涉险之游。天都峰屡有攀援之人,莲花峰顶更是成了勇者争相置足的开怀之地。原不见经传的石笋矼、散花坞等地在明代也成为绝佳景点。海子的云海虽然并不是每个来到黄山游览之人都有缘得见,但其幻妙之名也开始在游客中流传开来。在旅游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文人。本地文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在黄山游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黄山感官上的诱惑,也更频繁地进出黄山,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对黄山了解最全面、最具体的黄山知己。相对于本地文人的频游家山,外地文人也在本地文人和僧侣的接待之下,徜徉于山巅池畔。另外,黄山对画家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除了文人之外,游览于黄山山间的,还有充当旅游接待者角色的僧侣、进香的妇女、以及道士、采药人等等。明时黄山以山、以云胜于江南,水景略逊于山景。山景中经常出现在明人行程中的有三十六峰中的莲花峰、天都峰、炼丹峰、云门峰、殊砂峰、青鸾峰、紫石峰和、叠嶂峰和三十六峰之外的始信峰、老人峰、光明顶、玉屏峰、石笋矼、平天矼等。水景之中,以白龙潭和汤泉为胜。佛寺道观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游山时,游人们会根据各自需要选择不同游览路线,观赏不同的景点。在明代,黄山的旅游环境有了极大发展。往来黄山间的游人日众,黄山作为优秀景区的口碑也日渐显扬。黄山山路得到开发、修整,山间景致也日益丰富。黄山旅游环境在改善的同时,其自然景观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并不严重。佛教在黄山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明代黄山旅游的发展。在明代,黄山道教仙山的形象在僧人和佛教信徒的种种活动下变得模糊。僧人日渐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佛寺、佛庵出现在黄山山间。佛火的开辟和名僧大德的个人魅力,吸引了许多游人慕名而至。此外,僧人普门、心月分别主持了黄山山路的几次开辟和修缮,使得黄山游路大为改观,对黄山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佛寺是游人主要的停脚住宿地,僧人亦常常充当导游一职,为游人指路、解说典故。作为明代对黄山影响最大的宗教,佛教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黄山旅游的发展。佛教的传播也给了文人们一个适宜的精神寄托,无论是终日忙于官场琐事的失意官员还是政治前景渺茫的普通文人,都可以在佛教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而且寺院常常建在清幽的山间,自然幽静的环境令士人更容易放下心中的俗物纷扰,全心向佛。所以随着黄山佛教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入山礼佛参禅。明代黄山旅游的主体是文人士子,黄山的声名通过他们的口头和笔端的记叙赞美彰显世间。这些文人中既有意气风发的年少学子,也有忙里偷闲的在职官宦,更有寄情山水的官场失意者和虚怀若谷的参禅修佛之人。文人士子的黄山之游,游览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文人的追求。来往黄山的文人旅游者既有三两成行的友朋山盟之行,也有举社舟车而至的喧闹社游,更有拜佛礼师的宗教旅游。在他们的旅程中,有阮籍猖狂之态,有王勃作赋之兴,有兰亭流觞之举,有王乔仙音为伴,文人们尽享旅游乐趣,在旅程中表现得极为主动。在旅行之后,他们也是黄山山名的积极传播者。无论是通过直接向友人推举、建议,还是和友人相约再游,或是将自己的黄山游文、游诗广为传播,都对黄山成为旅游名山的过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