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向苏联“一边倒”;国内局势方面,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在北京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配合新政权的内外政策,大规模的宣传中苏友好,学习苏联建设经验势在必行。在这政治背景下,中苏友好协会于1949年10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成立。刘少奇任首任会长,地方党政大员任各级分会会长。协会从建立的初始,就拥有着比其他人民团体更高的地位。总会在北京成立后,各地总分会、分会、支分会也很快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中苏友协一方面加紧在全国大规模地扩展组织,一方面配合着抗美援朝运动、和平签名运动,对中苏友好关系、苏联文化经验进行着全方面的宣传和介绍。协会试图通过宣传中苏友好,服务于“一边倒”外交政策和中苏同盟;同时,希望通过各级组织将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统合起来,团结到一起。1949年末,中苏友协分会与支分会数目已达150多个,会员总数达180余万人。1950年12月,友协已遍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和西北等各大行政区。1949年——1952年,中苏友好协会首先进入了组织会员大规模发展时期。这个阶段协会的主要工作是发展会员,以招收个人会员为主,除军队以团体入会以外,其他都以个人身份入会。1953年——1956年,改组后的中苏友协进入了全面宣传时期。1953年《关于改进中苏友协工作的指示》、《改进中苏友协工作的补弃通知》两个文件发布之后,中苏友协开始了改组。此后协会不再招收个人会员,只接纳团体入会。组织关系的隶属上,各级协会改由各地党委宣传部门直接管理,总会隶属于中宣部国际处,党组受中宣部党组领导。中苏友协一变而成构建中苏友好话语的宣传机构。1957年以后,由于对国际共运路线认识的不同,中苏之间产生了分歧。1960年,世界工联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苏分歧公开,苏联单方面撤回在华工程师,两国关系急剧恶化。此时大规模宣传中苏友好已不合时宜,协会的宣传工作陷入了停顿,中苏友协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低。1960年之后,中苏友协几次改变隶属关系后,作为交流机构而存在。直到1992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苏友协更名为中俄友协。自此曾经拥有五级组织的人民团体,从实质到名称,都完全不复存在。1953年以前的江苏地区由苏北、苏南、南京市三个部分组成。因此,中苏友协系统也分为三个,即苏北友协、苏南友协、南京市友协。1953年,三地中苏友协在“中苏友好月”合署办公的基础上,合并为江苏省中苏友好协会。合并后的江苏友协在调整改组之后,成为党委宣传部下属的宣传机构,开始大规模结合时事与重要节庆日,进行中苏友好以及学习苏联经验的宣传教育工作。江苏地区中苏友协在1949年——1952年中,进行了组织的大发展阶段,获得了很大成效。然而也暴露了会员制度、干部制度、会费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会员方面,存在着只交会费,发放会员证,而没有经常性活动的现象,以至于会员容易发展,但难以巩固;干部方面,中苏友协缺乏素质较强的核心干部队伍。专职干部对工作不重视,有经验的干部人手十分紧缺。针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友协不断摸索改善干部制度的方法,着重发展积极分子,培训业余干部;会费方面,各地存在滥用或积压会费现象。各地会费收缴的规定不统一、不严格,会费使用无计划。在“三反”运动中,这些弊端造成的贪污浪费现象暴露出来。1953年,汀苏省中苏友协按照总会指示,开始了大改组。各地中苏友协的工作由当地党委宣传部接管;各级友协进行合并;取消了会费与供给制干部;取消了个人会员,实行才体会员制度。江苏省中苏友协在各地党委宣传部门的领导下,将工作中心从组织工作转移到宣传工作上在宣传工作上,中苏友协主要通过文字宣传、图片展览、电影放映的方式,同时辅之以座谈会、报告会的形式,让群众有听有看,全方位地接受中苏友好教育。早期中苏友协宣教的内容主要是加强关于中苏友好,国际主义的一般宣传,并结合各项中心任务来实施。到了“一五”计划开始之后,为配合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苏友协开始重点宣传学习苏联经验、走苏联道路,介绍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介绍苏联的援助,强调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帮助及其对远东世界和平的意义。到了1957年中苏两国产生分歧之后,中苏友协尚未对苏联表现出公开指责,而是结合国家的宣传政策,配合党的宣传系统,着重通过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十月革命节”纪念日、“列宁诞辰”等节日,有目的的节选各种言论,引证中国方面的观点。在宣传的方法上,中苏友协主要通过“讲看结合,报告讨论结合”的方法,结合当前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早期友协抗美援朝运动、和平签名运动是其宣传工作的主要展示。1952年11月7日——12月6日的“中苏友好月”活动,更是掀起了全国中苏友好宣教的高潮。在“中苏友好月”活动中,江苏地区的三个中苏友协分会,成立了苏南苏北南京市中苏友协办公室,在党委的领导下,联系各人民团体,分阶段,分层次地将中苏友好教育推广到城市和乡村。中苏友协大规模的宣传教育,给普通民众的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