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了30篇来自中美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举行盛大阅兵事件的新闻报道,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中美媒体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究中美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本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基础,对30篇中美新闻报道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对比分析。在描述和阐释阶段,本文从及物性、语气和情态分别分析了中美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对过程类型、语气类型及情态动词的使用等进行了量化统计,并对其产生的效果及原因作了相关阐释;在说明阶段,本文结合中美媒体的机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中美国家的制度,进一步解释了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体如何将各自的政治立场及意识形态嵌入语篇中。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通过不同的语篇手段来构建各自的立场,反映各自的意识形态,在及物性、语气和情态的语言特征上表现的主要差异为:(1)在及物性系统方面,中美新闻报道使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及关系过程居多,其中,中国媒体使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比例较高,说明中国媒体更加关注事件本身,而美国媒体使用言语过程的比例较高,说明美国媒体更加关注各方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2)在语气和情态系统方面,陈述语气在中美新闻语篇中比例都是最高,鲜少用到祈使句和疑问句,说明中美媒体遵循客观的一般原则;中美媒体使用情态频率高于意态,但是美国媒体使用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动词频率较高,说明美国媒体对中国胜利日阅兵意图持揣测态度,引发读者思考。对于中美媒体在语言层面表现出的异同,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了解释,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中国媒体强调胜利日阅兵的现场及布置,而美国媒体更关注此次阅兵背后中国政府的意图,这与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及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此次胜利日阅兵活动的主体,与人为善,积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走和平发展道路;而美国作为世界最强资本主义国家,对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胜利日纪念活动阅兵表示不屑,揣测背后意图,并趁机挑拨僵化中国与日本、朝鲜等国关系,谋求本国最大利益。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费尔克劳的三维框架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相结合分析新闻语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报道者使用语言来阐释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观点,同时间接反映了背后权力集团的意识形态,运用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透彻地看清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提高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