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6N1亚型AIV在豚鼠间传播能力及H9N2亚型AIV对小鼠致病性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64j7428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水禽,通常仅能感染鸡、火鸡、鸭、鹅、野鸟和水禽等宿主,具有种属特异性,很难突破宿主屏障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类。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够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对人类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像H6和H9亚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实验内容及结果,为研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种间屏障,对哺乳动物致病,以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应用豚鼠模型,评价一株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接触传播能力。A/mallard/Sanjiang/275/2007既能结合SAa-2,3Gal受体,又能结合SAa-2,6Gal受体;M-275能够在豚鼠的上呼吸道复制,在鼻甲骨的复制能力最强,平均滴度为1.5LogEID50/mL~2.5LogEID5o/mL,豚鼠的肝脏、脾脏、脑、肠道、肺脏和肾脏都未检测到病毒;M-275能够引起豚鼠肺脏发生病变,但豚鼠在14d观察期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此株禽流感病毒M-275不能在豚鼠间接触传播。M-275在豚鼠体内连续性传代,传播至第七代和第十八代后,病毒仍不能够在豚鼠间传播;传至第十八代得到的病毒M-275-P18-M2对小鼠的致病力明显增强,MLD50为105.25EID50,106EID50的攻毒量对小鼠的致死率是100%,原代毒株对小鼠不致死;根据对传代病毒M-275-P2-E1、M-275-P7-M1、M-275-P16-M1和M-275-P18-M2的全基因测序结果得出,PB2D701N、PB1Q687R、HA G122E、NA W233C、M1D94N、M1Q211R这六个突变位点可能都与病毒在哺乳动物间传播能力的增强无关;而PB2D701N位点的突变,可能是M-275-P18-M2对小鼠致病力增强的原因。本文还将一株H9N2亚型AIV在小鼠的肺脏进行传代,得到鼠肺适应株JN-P9-2-Ml; 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提高,其MLD50为103.5EID50、106EID50、105EID50、104EID50的攻毒剂量的小鼠幸存率是0,比原毒提高了至少1000倍,原毒对小鼠不致死;JN-P9-2-M1在豚鼠间的传播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偶然在豚鼠间接触传播,原毒JN不能在豚鼠间传播;根据对传代病毒JN-P5-2-M1和JN-P9-2-M1的全基因测序结果,PB2E627K、HA N313D和HA N496S三个位点可能是病毒对小鼠致病力初步提高的原因,而PA L342I和NA N218T这两个点突变,就有可能是进一步提高病毒对小鼠致病力的关键位点。成功构建H9N2强毒株JN-P9-2-M1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拯救病毒rJN-P9-2-M1的生物学特性同亲本毒株JN-P9-2-M1一致。利用该平台,可以进一步筛选导致JN-P9-2-M1对小鼠表现为高致病性的关键位点,为进一步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机制提高了条件。
其他文献
随着园林行业中经济、绿色、环保及生态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彩叶植物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尤其是具丰富色叶色的彩叶树种植物.当前我国市场上该彩叶树种依旧稀缺,尤
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和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26年生长白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性状、材性性状、树干平
本研究选取兰州市南北两山四个绿化树种: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青杨(Populus cathayana)为实
以东北地区20个种源的水曲柳为试验材料,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这20个种源的遗传相关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分析水曲柳三个种源试验地的7年生幼林的生长性状,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成花诱导途径研究得已经很清楚,拟南芥FLC (Flowering LocusC)基因在成花诱导途径中处于枢纽位置,是春化途径和自主途径的关键基因,FLC上调表达可以抑制下游基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为我国特有的落叶丛生花灌木,凌寒怒放,花香四溢,以“冻不死、旱不死、不缺枝”三不著称,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植物 MYB转录因子在抗逆生理过程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