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结核。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结核病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现有西药的毒副作用和多重耐药菌已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重新受到重视。本论文搜集整理古今文献中治疗肺痨的方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古今方剂的药物组成,探讨古今方剂的配伍方法及用药特点,以冀为临床遣药组方提供有益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在187首古代方剂中,共用药417味,累计用药达1693频次,平均每方药味数为9.05,平均每味药出现频次为4.06,涉及药物类别22种。从构成比看,居于首位的药物类别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第三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的使用频率亦较高。在补虚药中,补气药所占比例略高,其次是补阴药和补血药,两者相近。在清热药中,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尤为常用。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味药为人参、茯苓、当归、鳖甲、炙甘草、麦冬等。常用药对有当归与人参,桔梗与当归,茯苓与人参,甘草与麦冬,柴胡与茯苓等。现代方剂151首,用药207味,累计用药达1789频次。平均每方药味数为11.84,平均每味药出现频次为8.64,涉及药物类别18种。从构成比看,居于首位的仍然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化痰止咳药物。止血药的使用频率亦较高。在补虚药中,补阴药应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和补血药。清热药仍以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药使用较多。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味药为麦冬、百部、生地黄、贝母、白及、百合、黄芪等。常用药对有生地黄与麦冬,百部与麦冬,贝母与麦冬,贝母与百部,白及与百部,百合与麦冬等。常用的三味药组合为麦冬、生地黄与熟地黄,贝母、百合与麦冬,贝母、白及与百部,麦冬、生地黄与百部等。古今治疗肺痨方剂均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等组成。肺痨的治疗大法为补虚杀虫,因而古今方剂均以补虚扶正为重,但古方略偏重于补气,同时兼顾滋阴养血,常用人参、当归、鳖甲等品。现代方以补阴为先,次为补气、补血,常用麦冬、百合、地黄、黄芪等;在杀虫方面,古方常见选择麝香、槟榔、雄黄等品者,而今方中已无此类药物,取而代之的是百部、黄芩、猫爪草等;古今方剂清热均以清热凉血药和清虚热类药为常用,如生地、丹皮、地骨皮等,知母之类寒凉滋润之品亦多配伍。现代方凉血清热之品运用尤多,黄芩等也见较高频次,以其能抗结核杆菌,有辨病用药之意;化痰止咳平喘药古今方剂均有配伍,但古方桔梗、杏仁、贝母较为常用,而今方则以百部、贝母、桔梗较为常用;古方理气药、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较多;今方止血药、收涩药配伍较为多见。比较古今方剂的组成,可以看出,现今临床治疗肺痨的组方思路及方法,既有对古代治疗理念以及配伍用药方法的传承,又有自己的的特点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