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学生形象的方法——以《学生杂志》(1914-1919)为对象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3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群体,是20世纪中国的“新生事物”。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活动中一支充满活力,可塑性、建构性极高的群体,一直是中国20世纪各派社会政治力量试图掌握并施加影响以左右之的力量,学生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过程,从民初即可见端倪。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文学作为学生与社会政治互动的中介之一,既反映了学生被社会塑形建构的过程,也表现了学生群体予以社会的影响;同时这一过程同样予以文学以深刻影响: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施事”与“受事”的复杂性,建构了最初的学生形象谱系,给后来的文学以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本论文以1914年至1919年《学生杂志》(共六卷六十六期)为研究范围,以其中的有关学生的论述和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大文本,经由这个大文本中的叙事文与论述文,观察其所叙述、论说的学生形象,包括论述文作者透过论述所召唤呼唤的学生形象(关于理想学生形象的建构),批判的否定的负面的学生形象(对于学生形象负面的排斥),叙事文作者透过叙事塑造的正面学生形象和负面的学生形象(最直接的想象学生的方法),透视民初对于学生形象的多样想象与建构,检视学生崛起于社会之际,社会对于学生的想象与期待,学生自身对于自己的想象与瞩望,观察个体主体与历史主体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呈现民初学生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探讨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建构及其内在问题。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孟子》和《庄子》巧妙地将论辩和文学结合在了一起。将《孟》《庄》散文置于先秦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不难发现二者在论辩艺术上既有相似
四字成语中不仅蕴含着先贤的历史和哲学,更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又因四字成语压缩了语义,易于背诵,直至今日一直都被广泛使用。从东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直到初学者必读书籍《
迟子建是当代作家中地域色彩较浓的作家之一,也是当前文学唯一一个在中篇、短篇、长篇小说上都获得文学奖项的作家。论文从地方性文学的角度对她进行解读。新世纪以来,她的中
近几年有关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科幻文学本土化的论题,但都没有进一步深入去总结和研究这一文学现象。为此,本文试图在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科幻文学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