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群体,是20世纪中国的“新生事物”。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活动中一支充满活力,可塑性、建构性极高的群体,一直是中国20世纪各派社会政治力量试图掌握并施加影响以左右之的力量,学生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过程,从民初即可见端倪。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文学作为学生与社会政治互动的中介之一,既反映了学生被社会塑形建构的过程,也表现了学生群体予以社会的影响;同时这一过程同样予以文学以深刻影响: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施事”与“受事”的复杂性,建构了最初的学生形象谱系,给后来的文学以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本论文以1914年至1919年《学生杂志》(共六卷六十六期)为研究范围,以其中的有关学生的论述和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大文本,经由这个大文本中的叙事文与论述文,观察其所叙述、论说的学生形象,包括论述文作者透过论述所召唤呼唤的学生形象(关于理想学生形象的建构),批判的否定的负面的学生形象(对于学生形象负面的排斥),叙事文作者透过叙事塑造的正面学生形象和负面的学生形象(最直接的想象学生的方法),透视民初对于学生形象的多样想象与建构,检视学生崛起于社会之际,社会对于学生的想象与期待,学生自身对于自己的想象与瞩望,观察个体主体与历史主体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呈现民初学生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探讨在现代转型期的中国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建构及其内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