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增强水稻抗稻瘟病性的有效途径,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亲本抗稻瘟病性的提高有利于强势优势组合的应用和推广。本试验利用抗稻瘟病基因Pi-d1和Pi-kh改良五个稻瘟病抗性较差的恢复系。通过杂交导入抗病基因,加代选择和自交稳定基因性状,同时在育种过程中利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有抗病基因的植株进行选择,最终获得纯合抗病的改良株系,并对改良恢复系进行田间鉴定,农艺性状和配组杂种优势鉴定,以此对改良株系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了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并在亲本间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的分子标记RM224和RM262,并以此获得了具有Pi-kh基因的2个改良恢复系TR2、TR4和具有Pi-d1抗病基因的4个改良恢复系DR3、DR4-1、DR4-2和DR1。2.通过田间鉴定,结果显示改良后的恢复系抗稻瘟病等级均达到抗级,对比受体亲本均得到了提高,但在穗颈瘟上抗性较弱。配制组合的抗稻瘟病结果表明抗稻瘟病基因Pi-d1和Pi-kh在杂交选育的恢复系抗性表达彻底。另外,在不同的不育系测交种背景下,它们也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表明抗性基因对杂交水稻组合的稻瘟病抗性具有显著影响。3.在农艺性状上,改良恢复系对比原受体亲本部分性状得到改进。在杂种优势分析中,DR1所配组合的优势最为明显,单株产量性状超父优势平均为13.8%,竞争优势平均为1.0%。DR4-1恢复力较低,与三个不育系的结实率均低于70%。TR2,TR4配制的组合上在生育期上存在过长的问题。DR3虽然自交结实率低,但在配组利用中得到产量和农艺性状较优良的组合。4.在试验所使用的籼型和偏籼型的材料中,亲本间InDel标记距离在表型值和超标优势中,与株高、穗长和千粒重呈负相关,与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在超父优势中,亲本间InDel标记距离与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结实率、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