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蝶蚌β-连环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年龄中的表达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蝶蚌是一种优质的淡水育珠蚌,研究其生殖发育方面的特征,能够为人工饲养和杂交育种提供大量理论基础,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池蝶蚌养殖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为了解池蝶蚌性别调控与分化机制,本课题组建立了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性腺转录组。在转录组库中,存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序列。本实验对池蝶蚌β-catenin基因进行验证后,采用RACE技术克隆其cDNA全长,命名为Hsβ-catenin。通过各种生物软件,对其基因序列及其蛋白质的一、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如下:该序列全长4386 bp,5’-非编码区(5’UTR)为162 bp,3’-非编码区为175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2466 bp,编码821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66046.5Da,原子数为47068,分子表达式为C13499H22614N4386O5661S908,蛋白成酸性,亮氨酸含量较高,半胱氨酸(Cys)和色氨酸(Trp)含量较低,分别为1.3%和0.8%,碱性氨基酸(Lys、Arq、His)含量为11.5%,酸性氨基酸(Asp、Glu)含量为10.7%;该蛋白结构域主要由12个ARM重复序列组成,ARM结构域是各物种中β-连环蛋白的中央保守区域,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7.75%,分布比较均匀且大量分布,β-折叠占1.22%,总量较少,随机卷曲占51.04%,多分布于两端;亲水性蛋白含量约为49%,疏水性蛋白约为51%;三级结构中含大量α-螺旋且为右手超螺旋,每三个α-螺旋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超螺旋即ARM结构域,中央区域共形成12个ARM结构域;由系统进化树可知,β-catenin基因在各物种中比较保守,Hsβ-catenin与软体动物聚为一支,包括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和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与昆虫类的同源性也很高,如毛翼虫(Chaetopterus variopedatus)、杜氏阔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和大斑蝶(Danaus plexippus)。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sβ-cateni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性腺中的表达表达量。实验表明,Hsβ-catenin均存在于各组织中,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肠、斧足、精巢、肝、卵巢、心脏、外套膜、肾和血,表明其在生物体各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且在成熟池蝶蚌中精巢表达量高于卵巢,推测Hsβ-catenin在性腺发育成熟后更多地参与其他生物学功能;池蝶蚌在5月龄出现性腺,12月龄雌雄可辨,36月龄性腺成熟,检测Hsβ-catenin在不同年龄、不同性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其在3龄(约36月龄)中的表达最高,1龄(约12月龄)表达量次之,2龄(约24月龄)和4龄(约48月龄)表达量最少;在1到3龄中卵巢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的表达量,而到4龄时精巢反而略高于卵巢,表明其可能参与池蝶蚌的性别调控与分化作用。
其他文献
5-羟甲基糠醛(HMF)是由生物质制备的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在燃料、医药、溶剂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葡萄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非常适于作为制备HMF的原料。目前由葡萄糖直接脱水制备HMF效率极低,因此可通过Lewis酸催化葡萄糖异构化为果糖并通过Bronsted酸催化果糖脱水制备HMF。制备同时具有Lewis酸和Br(?)nsted酸活性位点的双功能催化剂,采用一锅法转化葡萄糖制备HMF,可避免中间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家蚕引起的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目前蚕丝产业最为常见和危害严重的蚕病之一,每年对蚕丝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