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肠旋转不良行手术治疗的小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为临床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提供证据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6年06月间接受住院治疗并在术中确诊为肠旋转不良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整理肠旋转不良患儿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以及术中探查情况、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并比较开腹行Ladd’s术和腹腔镜下行Ladd’s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6年06月期间本院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肠旋转不良患儿共有123例,其中,包括男85例,女38例。其中新生儿88例,非新生儿36例。年龄分布:0—28天88例,29天—1岁19例,1岁—5岁6例,5岁以上10例。以新生儿最多见,约占71.55%。2.临床表现:呕吐108例,其中69例胆汁性呕吐,39例非胆汁性呕吐。腹胀35例,腹痛10例,血便8例,黄疸18例,一例腹痛合并面色苍白等休克表现,6例产检发现消化道畸形。另有3例因生后发现脐部肿块,2例发现腹壁缺损入院。3.影像学检查:本研究中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80例患儿行腹部平片、91例行上消化道造影、43例行钡剂灌肠、51例行腹部超声及10例行腹部CT检查。4.病理改变及合并畸形:123例患儿均有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Ladd膜压迫,其中74例合并有肠扭转,当中有11例出现肠管坏死,剩余49例未出现肠扭转,另有59例存在空肠上段膜状索带粘连。合并其他畸形49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5例,消化系统畸形包括:环状胰腺6例,肠闭锁9例,肠狭窄1例,美克尔憩室7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2例,胃壁肌层缺损3例,小肠异位胰腺1例,胆道畸形1例,共29例,泌尿系统畸形3例,脐膨出3例,腹裂2例,21-三体综合征2例。5.手术方式:共123例行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95.75±36.2min,平均住院时间12.97±6.77d。92例行常规开腹手术,31例行腹腔镜下Ladd手术,中转开腹行常规术式9例。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7.5±34.26min,腔镜组111.5±29.92min,常规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31±3.5d,腔镜组8.4±2.21d,术后禁食时间分别为4.54±1.94d和3.89±1.33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规组7.14%(6/84),腔镜组13.33%(4/30)。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预后:7例患儿因严重的并发症而使得家属放弃治疗。其余116例均存活,其中114例治愈,2例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其中1例患儿经积极治疗6月后痊愈出院,另一例治疗1年后,仍每日腹泻数十次,量较多,转至外院行肠康复治疗。结论1肠旋转不良常合并其他畸形,为全身多发畸形的一种,在治疗时要密切探查有无其他畸形,避免漏诊。2.对于合并肠扭转患儿,需严格判断肠管活力,慎重切除肠管,减少短肠综合症的发生。3.腹腔镜技术对高度怀疑肠旋转不良但辅助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患儿有重要意义。不但可明确诊断,更可同时治疗,且可显著缩短患儿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加快患儿恢复、以及术后腹部外形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