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比2.2mm切口与传统3.2mm切口超声乳化术在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前房角、前房深度、前房容积、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散光、术源性角膜散光方面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从2015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选择100例患眼,排除翼状胬肉或既往因此行手术的患者、青光眼的患者、眼外伤的患者、眼底病变等疾病的患者,将以上患眼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眼行2.2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B组患眼行3.2mm切口传统超声乳化手术,通过追踪观察A、B两组患眼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及术后1个月时的病情变化,记录术后各时间点的视力、前房容积、前房角、前房深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散光程度等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研究结果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很大提高。在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时,A组与B组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视力分别相比,差异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视力恢复良好者仍多于B组。A、B两组患眼术后眼压比术前均有所下降。B组(或A组)术后1个月眼压与术前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个月时,A组眼压分别为15.29±3.87mmHg、14.63±3.58mmHg、14.06±3.01mmHg,B组为15.73±4.83mmHg、15.40±3.04mmHg、13.87±2.67mmHg,术后同一时间点两组相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第7天、第1个月时,A组前房角数值分别为44.76±5.21°、45.23±7.46°、45.97±4.95°,B组为44.10±4.37°、45.04±8.79°、46.83±5.94°,同一时间点两两分别相较,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同一组内(不论A组还是B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前相较,前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前房深度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个月,A组患眼分别为2.84±0.63mm、3.01±0.59mm、3.09±0.49mm,B组为2.76±0.54mm、2.94±0.67m m、3.11±0.57mm,同一时间点两组相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第1个月前房深度与术前相较,均有明显增加,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1周及术后第1个月,A组前房容积分别为140.35±32.47mm~3、151.26±29.30 mm~3、153.05±30.89 mm~3,B组则为139.07±24.20mm~3、152.60±37.48mm~3、154.73±26.59mm~3,同一时间点两组相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同一组内,术后第1周、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相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术后第1周、术后第1个月,A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125.19±140.65/mm~2、2013.29±145.43/mm~2、1999.09±139.52/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141.33±156.51/mm~2、2035.05±157.84/mm~2、2004.43±13 4.06/mm~2,同一时间点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或A组)术后与术前相较时,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1周,A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07±0.57D和0.83±0.51D,B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58±0.75D和1.19±0.75D,两组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1±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4±0.47D,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1周,两组术源性角膜散光比较,A组分别为0.89±0.46D和0.71±0.53D,B组为1.37±0.51D和0.99±0.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术源性角膜散光比较,A组为0.59±0.45D,B组为0.67±0.4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2.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角膜内皮、眼压、前方参数等方面与3.2mm传统超声乳化术相较优势不明显,但其早期可显著减少术后医源性角膜散光,视觉质量优于传统超声乳化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