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可谓是一个古老而又出新的文学母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体和重镇,也是作家们最热衷于表现的一个对象。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书写方式和书写策略叙述出了不同类型的乡土。与此同时,对于文学作品中“乡土”二字的解读也成为20世纪以来一个延续不多的文学话题,学者对其研究可以说应接不暇。对“乡土”的诠释经历了丰富的历史变迁,其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可以从它命名的不同方面来探求的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绪论部分着重辩明为何要以“乡下人进城”这一概念作为本论文的切入点,也为阐明本论题提出的缘由作出分析。第一章就八十年代“乡下人进城”现象的多维语境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有关“乡下人进城”现象又出现了井喷似的发展,本章节就主要以八十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磅礴的发展加以论述,从“五四传统、思想积淀、社会变革等多维角度寻找原因。第二章就创作主体对“乡下人进城”现象产生的影响做了具体分析,作家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着进城路上的农民,人文的情怀、批判的眼光看待现代化问题,并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本章节分别从创作主体的童年记忆、现代意识和人道情怀三方面加以关注。第三章就80年代“乡下人进城”现象的形象塑造展开论述,分别以三位作家的主要作品切入,以陈奂生、香雪和凤娇、高加林和孙少平等人物为中心进行研究,来勾勒80年代乡下人进城的不同方式和变化。认清他们的精神困境,找寻可能的出路,以期能从中找到对当下创作及社会生活有积极影响的因素。透视在新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和现代化大潮冲击下的“乡下人进城”的现象,以实现对主题文本叙述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整体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