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单髁置换术(UKA)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常用技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它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容易翻修、术后康复快等优势,且保留了交叉韧带可使膝关节获得更为接近正常的运动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站立位下肢全长片对接受UKA患者的术前术后下肢力线进行评估,确定患者下肢冠状面力线畸形的病理来源(关节内或关节外),并观察下肢力线对接受UKA患者术后膝关节短期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08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膝关节内侧间室UK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2.患者在术前和术后均接受了下肢全长x线摄片。3.完成了美国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问卷的患者。排除标准:1.无术前或术后下肢全长x线摄片,2.同时存在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3.同侧肢体外伤,4.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5.失访的患者。对纳入患者术前术后患肢全长正位X线摄片片进行影像学测量,测量指标包括:MAA,LDFA,mPTA和JLCA。根据术后股骨和胫骨解剖轴成角度数分为中立位对线组(≤3°)和内翻对线组(>3°),采用HSS评分和WOMAC指数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立位对线组和内翻对线组膝关节功能之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99例(114膝)接受膝关节内侧间室UKA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53例(62膝)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8例(43膝,69.35%),男性患者15例(19膝,30.65%)。平均年龄为67.87±7.738(52-88岁)。随访的平均值为22.5±24.75(5-40月)。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中立位对线组17例,内翻对线组45例,其中关节外畸形14例,关节内畸形31例。术后影像学测量,中立位对线组45例,内翻对线组17例,其中关节外畸形13例,关节内畸形4例。术后畸形矫正率为62.22%(28/45)。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HSS评分由52.89±15.73提高至92.79±9.518(P<0.001)。WOMAC指数也从14.5±3.297降至1.477±1.753(P<0.001),其中关节僵硬指数从3.316±2.548降至0.509±0.953(P<0.001),躯体功能指数从43.03±9.972降至5.897±7.149(P<0.001),上述两者评分越低提示膝关节功能越好。根据术后下肢冠状面全长力线分组,中立位对线组和内翻对线组HSS评分分别为93.11±8.52和91.94±12.02(p=0.6696),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立位对线组和内翻对线组WOMAC指数分别为2.566±5.123和2.792±4.16(p=0.778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术后临床疗效相近。结论: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胫骨近端关节外内翻畸形可能是导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包括其他关节外的因素,如躯体姿势、遗传因素、软组织不平衡等。同样,若术中膝关节矫正不佳,也会加重内翻畸形。由于UKA只能纠正关节内畸形,因此这部分患者术后容易遗留下肢内翻畸形,但术后下肢力线内翻并不影响患者膝关节短期内的功能恢复。我们的研究表明,接受了UKA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显着的改善,且HSS评分和WOMAC指数结果提示,中立位对线组(0-3°)和内翻对线组(3-7°)在术后临床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故术后内翻畸形在0-7°间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