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炭混凝土性能及生态效益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持续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热解作为一种垃圾资源化处置技术,在我国正逐步推广应用。然而,垃圾热解后的固体残渣,即垃圾炭的处置处理去向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水泥是混凝土制造中主要的胶凝材料,但水泥属于粗放式资源消耗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消耗大量能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将垃圾炭替代部分水泥应用于混凝土制备,可以大大缓解当前垃圾处理压力,减轻水泥生产三废排放污染。但垃圾炭替代水泥是否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混凝土界面结构尚不清楚。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试验分别以0%、1%、2%、3%、4%、5%、10%、20%、30%垃圾炭替代等重量的水泥,制作水泥净浆、胶砂和混凝土试件,研究垃圾炭替代部分水泥后对水泥物理性能的影响,探究垃圾炭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能,同时结合微观技术探究加入垃圾炭后水泥和混凝土性能提升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对垃圾炭混凝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垃圾炭替代水泥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缩短;随着垃圾炭替代量的增大,胶砂流动度和混凝土坍落度降低;垃圾炭的吸水性较强,替代水泥后复合材料的需水量增大。(2)在胶砂中,垃圾炭替代量在5%以内时,胶砂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增强;当替代量增大至10%及以上时,力学性能被削弱。(3)C40、C30、C20垃圾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垃圾炭替代量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替代量在5%内时,垃圾炭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可提升约10%;替代量为10%时,垃圾炭混凝土性能有所下降,但仍满足配合比设计要求的最低强度;替代量为20%时,垃圾炭混凝土力学性能明显下降,可考虑作为低标号水泥使用,替代量增大至30%,强度被明显削弱。(4)垃圾炭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着抗压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垃圾炭替代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拉压比和折压比增大,韧性提高。(5)垃圾炭可促进水泥发生二次水化,垃圾炭中富含活性二氧化硅,极易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水化产物增多,混凝土孔隙率降低、界面密实性提升。(6)垃圾炭混凝土抗冻性能良好。冻融循环前期,垃圾炭混凝土吸水带来的质量增加大于冻融破坏导致的质量损失,质量损失率出现负增长现象;随着冻融次数增多,质量损失率增加,混凝土孔径增大。垃圾炭未对冻融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造成显著影响。(7)垃圾炭混凝土生态效益可观。若垃圾炭以5%的替代量应用于混凝土建设中,在全球范围内,预计每年可节约2.1亿吨水泥,处理6.1亿吨垃圾,减少11.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省水泥费用909.3亿元。
其他文献
稻田氮素淋溶流失是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流失途径之一.为探究洱海流域稻田合理的施肥模式,减少稻田氮素淋溶流失,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减氮条件下设置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和单施缓控释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素淋溶流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单施化肥处理(T1)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T3)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无显著差异;单施有机肥处理(T2)水稻籽粒产量降低13.0%,秸秆产量降低17.1%;单施缓控释肥处理(T4)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分别增加15.7%和21.0%.
目前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性能,驱动多挡化成为了一种趋势。由于传统的换挡策略没有考虑到整车质量和道路坡度变化对最佳换挡点的影响,对于一些货车车型来说会影响其整车性能。本文以纯电动物流车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汽车设计性能指标确定电机的参数和变速器的传动比范围并且最终选定了一款四挡自动变速器(AMT),再根据汽车设计续驶里程目标确定电池参数。由于物流车在配送过程中,随着货
连续式搅拌机具有生产率高、能耗低、工作过程平稳等优点,主要用于稳定土、碾压混凝土等干硬性材料的生产,而用来制备C30、C40等强度的预拌混凝土时,会出现搅拌时间短、混凝土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连续式双卧轴搅拌过程和搅拌参数进行了专题研究,这对提升连续式搅拌机性能、改善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混凝土材料的连续式搅拌机理出发,分析了
根据当今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RC)体系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对于装配式RC框架而言,节点通常会成为其结构抗震中的薄弱部分,因此节点的连接性能已经成为影响预制装配式RC框架结构(简称装配式结构)发展和推广的重要因素。装配式结构节点主要包括预制柱与预制梁间和预制柱间连接的节点,前者研究较多,后者对保证结构的整体变形和抗倒塌性能尤为关键,但与其相关的研究偏少。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全装配RC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