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所以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因为追求升学率,教师十分注重语文的技术性训练,教学改革也只是侧重于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过分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了它的人文性,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中学语文选材中的悲剧性文本具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内容,这些文本的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在语文课堂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发挥它们应有的教育和审美功能,是完善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急需研究的课题。基于如此认识,本文主要探讨中学语文教材中悲剧性题材作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忽视悲剧情感教育的弊端。在对语文教学与悲剧教学关系的论述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与中学语文悲剧性题材有关的三方面问题:一、对悲剧性题材作品的理解,二、中学语文悲剧性题材的审美特征和价值,三、中学语文悲剧性题材作品的教学实践。其中,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悲剧与悲剧性的概念:美学中对悲剧概念的理解以及中学语文选材中悲剧性题材的界定,初步探讨中学语文悲剧教学的意义。第二部分在解读悲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语文悲剧性题材的审美特征与价值。主要论述中学语文悲剧性题材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所具备的知、意、情三大价值:即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第三部分是中学语文悲剧性题材作品的教学与实践。这部分最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本课题探讨的重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分析教材中的悲剧性作品;如何培养学生欣赏悲剧美的能力;语文课堂中悲剧作品的教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课堂上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引导诵读、作文实践等方式将悲剧性题材的教学与学生情感的培养相连,并结合一定的教学范例进行说明。总之,中学语文选材中的悲剧性文本具有教育意义:它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感,促使学生去感悟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悲剧意识的树立也会使中学生的人格更为健全。本文对悲剧性题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所做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于完善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能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