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或桥梁,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经济”概念首次写进党的文献,其后在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容。对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一条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这是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的应是第四次。虽然每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目标和特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讲前三次都属于适应性结构调整;第四次却截然不同,它是在“资源和市场双约束”的新背景下进行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它带有长期性、全局性、深刻性等特点,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搞活县域经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德州地区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问题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全文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就本文论题所涉及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以及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的理论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对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的实证分析;第三章则是对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理论上的思考和研究。最后一章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本文大量应用通过统计等部门调查和搜集得到的统计数据和事实材料,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德州县域农业结构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运用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有关理论对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指出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农村小城镇建设,依靠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本经济,乃是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略。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中心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