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设用地作为人类影响最为深刻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在地面上的投影,对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向外围农业区扩张,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问题在近年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热点。关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动力机制、增长管理、规模预测及RS与GIS的运用等方面。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福州为实证对象,以3S技术为手段,以遥感影像、纸质图件、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对近二十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二十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市中心10km的缓冲区内,扩展梯度指数在距离城市中心3km缓冲区内均较高并向外迅速递减,1988~2000年、2000~2008年扩展强度指数在距离城市中心4~5kmm、6~7km的缓冲区内分别向城市中心和外围区域递减;城市建设用地呈现以东南向为主的“北、东、南”分布格局,向南方向建设用地扩展梯度指数和扩展强度指数均较大;城市建设用地沿城市外围区域蔓延,趋向破碎,1988~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趋向分散,而2000~2008年趋向集中;整体上,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以向外蔓延为主,内部填充为辅,局部上看,存在沿交通轴扩展、蔓延式扩展和“跳跃式”扩展三种模式;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法规等多因素影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特点也有一定影响:福州城市建设用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空间形态日趋破碎化、单中心布局结构、.工业布局分散等,对此应采取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等相应措施。
其他文献
本文以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红壤、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山地草甸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nic carbon)含量及其影响因子、SOC含量的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目前各城市在进行基准地价更新过程中都已建立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监测城市地价的变化。但是基准地价更新工作量大,更新速度较慢;地价动态监测体系虽然可
学位
本文利用ERA-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亚洲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特征、降水与大洋暖池气候的相关特征以及研究区的湿机制。结果表明:亚洲干旱/半干旱区剔除季节变化的水汽、降水与三